
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收入动态:新质生产力与收入分配的实证探究
摘要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带来深远影响。文章基于2013-2022年间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展开实证探究,考察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会如何影响劳动收入比例。结果表明,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增长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促进中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作用更显著。此研究有助于揭示新质生产力对企业收入分配等的影响,为促进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证据。1引言及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此可见,调整劳动所得比例是改善当前收入分配结构的关键举措,未来我国经济政策将在此方面持续优化。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不仅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平,还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抑制消费需求,阻碍生产率提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维持社会稳定以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作为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载体,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明确其能够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对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全球市场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已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议上再次强调,若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这一新型生产力模式的核心在于创新,以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为主要标志。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融合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其不仅实现了关键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还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力求构建一个全新的生产体系。
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实证分析仍较为匮乏,多从单一角度探讨劳动收入份额,缺乏系统性理论探讨,本文基于前沿理论基础和逻辑结构,进一步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深远影响,以弥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立足于企业层面的微观视角,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过往研究多侧重于宏观理论探讨,对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实证检验较为稀缺,本文主要选取2013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效果及其内在机理。第二,本文从不同角度进行异质性分析。通过对地区、企业科技属性、企业要素、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影响也不同,为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本文依托新结构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新结构劳动经济学是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其不同于在给定的经济结构下强调劳动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以经济结构动态变化为基础,研究产业结构与劳动结构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首先,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增强就业者的市场议价能力,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技能与市场需求获取更高工资,从而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降低运营成本,并推动企业向高效能发展模式转型,最终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拥有充足资金来提升员工薪酬,进而改变企业内部劳动收入的分配比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研究假说:
H1: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3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研究内容的需求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涉及的上市企业样本主要从CSMAR和Wind数据库获取,选取了2013至2022年间A股上市企业的数作为初始研究对象,并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和处理:①剔除财务状况异常的企业,包括ST、*ST类别公司以及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样本;②剔除金融行业的样本;③剔除数据缺失的观测值。经过筛选,最终获得17930个有效样本数据。
3.2 模型设定
借鉴前文学者的研究,本文构建如下模型(1)检验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1)
模型(1)中,下标分别表示个体企业和时间。是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是解释变量,代表企业新质生产力;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分别表示个体企业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是随机扰动项。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采用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核心被解释变量。借鉴前文学者的研究,本文通过计算企业当期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来衡量劳动收入份额。具体以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作为分子,利润表中的“营业总收入”项目作为分母,以此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比例。
3.3.2 解释变量
本文选企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基于宋佳学者等前人研究,采用熵值法构建衡量体系。该测度体系基于生产力二要素理论,并将劳动对象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纳入考察范围,从而精准反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及发展现状。
3.3.3 控制变量
本文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参考了相关研究,具体变量包括:资产规模、总资产净利润率、资本密集度、资产负债率、股权性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比率、公司成立年限。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准回归
表3给出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从列(1)来看,在固定企业与年份的基础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回归系数为0.0125,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相关;列(2)进一步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回归系数调整为0.0117,仍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基于以上分析,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向促进,这一结果与前述研究假设的预期相符。
变量 | (1) | (2) |
Npro | 0.0125***(5.7020) | 0.0117***(6.0472) |
cons | 0.1001***(26.2031) | 0.5363***(18.5884) |
Controls | 是 | 是 |
企业固定效应 | 是 | 是 |
年份固定效应 | 是 | 是 |
N | 17930 | 17930 |
R 2 | 0.787 | 0.843 |
4.2 稳健性分析
4.2.1 改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衡量方法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尝试两种替代方法来衡量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进行重新检验。首先,本文将薪酬支出重新定义为“企业当期支付的现金总额+期末应付薪资-期初应付薪资”,然后计算其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记为。其次,鉴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数值计算可能带来一定的计量误差,因此采用logistic变换,即计算/(1-)的自然对数,记为。由结果显示,采用、指标进行检验时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15和0.0913,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4.2.2 改变研究样本量
第一,剔除新冠疫情年份样本。考虑到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改变企业的收入分配决策,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剔除2020年至2022年的数据重新进行检验。回归结果现实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回归系数为0.013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企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增长。第二,剔除特殊样本。为避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能对回归结果带来的干扰,本文进一步剔除了直辖市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回归系数为0.014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排除了特定区域的样本,企业新质生产力仍然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4.3 异质性分析
4.3.1 区域异质性检验
我国地理区位复杂且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为检验区域异质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差异,本文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主要地区分别进行基准回归检验,结果如表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中,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01、0.0155、0.0153,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结果显示,企业新质生产力在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较于东部地区而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4.3.2 科技属性异质性检验
企业的技术构成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可能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科技属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本文采用官方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复审公告,作为判断企业是否属于科技行业的依据。结果如表所示,高科技企业中新质生产力的系数为0.016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非高科技企业的回归系数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变量 | 按地区划分 | 按企业科技属性划分 | |||
(1) | (2) | (3) | (4) | (5)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高科技行业 | 非高科技行业 | |
Npro | 0.0101***(4.3251) | 0.0155***(3.4738) | 0.0153***(3.2057) | 0.0168***(6.2352) | 0.0017(0.5951) |
cons | 0.6131***(16.8751) | 0.4174***(5.3062) | 0.3509***(7.3237) | 0.5140***(14.3280) | 0.6545***(13.8872) |
Controls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企业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年份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N | 12377 | 2420 | 3125 | 10083 | 7836 |
R 2 | 0.856 | 0.785 | 0.836 | 0.867 | 0.836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在当今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若要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高质量转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关键路径。本文基于 2013-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建立测度企业新质生产力和劳动收入份额的指标体系,从企业创新与人力资本结构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实证检验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表明,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并主要通过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及优化人才配置来实现。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在中西部企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密集行业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更加显著。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力度
首先,企业应建立开放创新机制,一方面邀请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研发项目、分享技术成果和不涉及商业泄密的知识产权,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孵化器等渠道为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勇于探索和尝试自主创新,在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顺利研发的同时扩宽技术获取渠道,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2.2 优化人力资本,改变劳动者占比格局
首先,企业需与行业相关协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行业人才集聚效应,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落地与应用。其次,企业可通过技术转移服务、技能认证、数字化教育等活动,括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增强员工的知识储备与数字素养,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人才和财政政策等手段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冲突。
5.2.3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进行发展
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这就要求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差异化。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建议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资源配置。在巩固东部地区现有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适度将要素资源和相关扶持政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引导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流动和扩散,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地区的发展短板,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水平与效率。另一方面,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模式及市场需求,采取增强核心产业优势、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助力区域经济多元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59(03):4-11.
[2]李炳炎,余飞.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4,(06):5-15.
[3]周文,叶蕾.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2):17-28.
[4]丁从明,邵敏敏,谢凤璘.技术进步偏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9):39-48.
[5]肖土盛,孙瑞琦,袁淳,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劳动收入份额[J].管理世界,2022,38(12):220-237.
[6]宋佳,张金昌,潘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06):1-11.
如何引用
参考
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59(03):4-11.
李炳炎,余飞.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4,(06):5-15.
周文,叶蕾.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2):17-28.
丁从明,邵敏敏,谢凤璘.技术进步偏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09):39-48.
肖土盛,孙瑞琦,袁淳,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劳动收入份额[J].管理世界,2022,38(12):220-237.
宋佳,张金昌,潘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06):1-11.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