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差异,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税收依赖度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低,且各地区内部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引言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能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税收依赖度是重要衡量指标,它体现着地方财政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我国各地区税收依赖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如果某个地区税收依赖度过高,一旦税收收入因经济波动或政策调整减少,地方财政就可能面临资金紧张问题;而依赖度过低,可能意味着当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税源培育不足。深入剖析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区域差异,对理解和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意义重大,有助于为各地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1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现状分析
1.1 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态势,不过不同地区税收依赖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四大经济区域看,东部地区凭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与优化的产业结构,拥有丰富税收来源,税收依赖度普遍超70%,部分经济发达省份更是突破80%;中部地区税收依赖度处于60%-70%的中等区间;西部地区因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税收收入占比相对较低,税收依赖度大多在50%-60%以下,与东部、中部地区形成明显差距,这种区域间税收依赖度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构成的深刻影响[1]。
1.2 地区内部差异
在我国东部地区,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凭借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税收贡献巨大,税收依赖度不仅高于东部平均水平,在全国也位居前列;而东北地区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因产业结构调整迟缓、传统工业竞争力下滑,税收增长动力不足,税收依赖度相对较低,辽宁、吉林等省份维持在60%左右。中部地区中,湖北、湖南等省份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税收依赖度稳步提升并接近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等资源型省份因财政收入高度依赖资源税等少数税种,税收结构单一,税收依赖度波动明显且低于中部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四川、重庆等直辖市及经济中心城市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多元的产业结构,税收依赖度在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达到50%-60%;反观西藏、青海等偏远省份,受自然条件制约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自身税收收入占比低,税收依赖度仅30%-40%甚至更低,各地区间税收依赖度因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2]。
2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水平
税收依赖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税收来源多寡与结构,进而左右税收依赖度高低。东部地区凭借发达的经济,集聚大量企业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大,居民收入水平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下显著提升,加之旺盛的消费市场,使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收入规模庞大,丰富的税收来源为高税收依赖度奠定基础,因此东部地区税收依赖度处于较高水平。反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相对滞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挑战,盈利能力有限,居民因收入增长受限导致消费能力不足,税收收入难以实现快速增长,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只能将目光转向非税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逐渐提升,由此造成中西部地区税收依赖度相较于东部地区更低的局面。
2.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差异使得各地区税收贡献呈现显著分化,东部地区依托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附加值高、纳税能力强的行业蓬勃发展,持续为地方财政注入稳定税收;中部地区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虽制造业有一定税收贡献,但农业生产效益欠佳、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较小且附加值低,导致整体税收水平难以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税收入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利润空间小、企业盈利能力弱,纳税能力有限,造成税收规模较小、对财政贡献程度偏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税收贡献能力的强弱,也反映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差异。
2.3 税收政策
国家税收政策差异显著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对比最为典型。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投资与产业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优惠在减轻企业负担、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得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进而降低了税收依赖度。与之不同的是,东部地区税收政策长期稳定,企业税负处于正常水平,能够持续为地方贡献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因而维持着较高的税收依赖度。由此可见,国家税收政策的区域差异化设计与执行,最终塑造了不同地区税收依赖度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政策导向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也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区域差异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1 对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税收依赖度较高的地区由于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其财政收入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因为税收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且具有相对稳定的征收机制,所以这类地区受经济周期波动以及非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能够持续稳定地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税收依赖度较低的地区,其财政收入构成中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由于非税收入来源具有不稳定性,例如土地出让收入受房地产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大幅减少的情况,这就导致该地区财政收入波动较大,一旦非税收入出现不利变化,财政收支矛盾便会加剧,使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3]。
3.2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的区域差异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税收依赖度高的地区财政资金充裕,能够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再投资和产业升级领域,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给予企业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由此吸引大量人才和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使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反,税收依赖度低的地区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有充足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研发等关键领域,导致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效率、教育资源匮乏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削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后,最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拉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4 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依赖度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分省份来说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是当务之急。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吸引产业投资和发展各类产业的前提条件,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区域对产业的吸引力,比如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网络构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加强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创造条件,进而推动税收增长。同时中西部地区根据不同省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对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纳税环节;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注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既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又能增加税收收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政府还应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随着产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纳税能力提高,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增加,区域之间税收依赖度差距得以缩小,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2 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
税收政策的科学合理性与税收征管效率高低直接且重要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的税收依赖度,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和征管机制意义重大。完善税收政策需减少区域间税收政策不协调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等特殊税收优惠政策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影响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所以要对这些优惠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与合理调整,在保证政策扶持区域经济发展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过度侵蚀;还应优化税收政策结构,合理调整不同税种设置和税率水平,比如对资源型地区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长期税收贡献增长[4]。加强税收征管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加强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对纳税人全方位、动态化管理,以此有效防范和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减少税收流失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税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更新税收知识和管理理念,提高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并加强对税务人员的监督和考核规范税收执法行为,防止税收腐败现象发生维护税收公平性和严肃性。
4.3 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拓展非税收入来源
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能单纯依靠税收收入增长,需拓展非税收入来源以实现结构多元化和稳定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丰富,像土地、矿产、森林、水流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可提供稳定非税收入,地方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出让程序,加强资源评估、招标、拍卖等环节监管,合理确定出让价格和期限,既保证收益合理合法,又实现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和收益最大化。政府性基金是地方为特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的重要渠道,要规范其设立和征收,加强使用监督管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项目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征收标准和范围,在不增加企业和居民不合理负担前提下,发挥其支持地方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5]。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政府提供特定公共服务收取的费用,如教育收费、交通规费、证件工本费等,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时需全面清理规范,取消不合理项目、降低过高标准,加强财务管理,确保收费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防止挪用滥用。除上述方面,还应探索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等非税收入渠道,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提升盈利能力,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贡献;规范彩票发行销售市场,加强彩票公益金筹集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其更好服务社会公益事业。通过这些举措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拓展非税收入来源,能降低地方财政对税收收入的过度依赖,增强财政收入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财力保障。
结论
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中的税收依赖度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不仅影响地方财政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创新[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20(2):23-24.
[2]邓晓兰,李珂.减税政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3(11):4-16.
[3]王芳.土地财政的时空差异,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3):32-33.
[4]毛浩辉.财政压力对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22(4):36-37.
[5]朱柯豪.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2):75-78.
如何引用
参考
周伟.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创新[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20(2):23-24.
邓晓兰,李珂.减税政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3(11):4-16.
王芳.土地财政的时空差异,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3):32-33.
毛浩辉.财政压力对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22(4):36-37.
朱柯豪.共同富裕视角下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2):75-78.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