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信义文化基因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Abstract
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信义文化基因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信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丰富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价值理念,同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契合度极高。文章首先论述了信义文化基因融入到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后,针对目前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与信义文化相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不足、教师队伍中思政素质偏低等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从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创新以及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以期为如何推动信义文化基因与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深层次结合,从而提高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和实施方向。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才培育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它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担负着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大责任。信义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重视诚信、正义、信义等价值观念,这同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相符合。把信义文化基因渗入经济学课程思政,有益于充实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课程思政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不过,当前经济学课程思政在融合信义文化基因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与信义文化融合得不够深入,教学方法缺少更新等等。所以,探究以信义文化基因为基础的经济学课程思政革新之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信义文化基因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1 丰富经济学课程思政内涵
信义文化包含很多道德内涵和价值观念,比如诚信、正义、信义等。把这些文化基因放进经济学课程思政当中,让课程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蕴,让课程思政的内容变得更多样化。例如经济学里的市场交易原则,把信义文化里面诚信经营的思想加进去,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在市场经济活动里,诚信不只是道德方面的要求,还是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根本。用这种方式,学生就能从文化角度去体会经济学原理,从而加强对自己所学课程思政内容的认同感。
1.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利益至上这一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将信义文化基因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一些不讲信义导致经济失败的案例以及讲授一些坚守信义取得成功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信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义公平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未来从事经济活动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3 推动经济学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经济学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信义文化基因充当着两者之间的桥梁,将经济学知识同道德教育巧妙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学课程里加入信义文化,让学子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时候,接受道德教育。拿讲解企业社会责任来说,把信义文化当中“义利兼顾”这一思想联系起来,让学子知晓,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也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守护环境,关怀员工等等。这种有机结合有益于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经济学人才。
2 当前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信义文化融合不够充分
当下,一些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与信义文化融合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案与课件是教学的重要参照物,其中关于信义文化与经济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十分稀少,这致使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可供直接借鉴的素材,很难系统地把信义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蜻蜓点水般地简单提及信义文化的概念,没能将其与具体的经济学知识点展开深入剖析。以市场失灵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例,市场失灵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福利受损等情况,信义文化里的正义公平价值观重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个人行为的正当性。在讲市场失灵的时候,如果联系这种价值观,引导学生思索怎样用道德约束、法律规范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会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信义文化在经济学里的实际应用。
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也是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老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的状态。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机械地依照课本内容讲授信义文化和经济理论,将知识点以较为死板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兴趣差异。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未能将教材知识有效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思考与深入理解。比如:信义文化的讲解就是直接将信义文化的概念、来源讲完,没有任何案例和故事,让信义文化变得枯燥无味。同时缺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理解信义文化与经济学知识的关联;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之间发生思想碰撞;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在经济学活动中所作的行为与决策,增强学生对信义文化的感性认识[2]。
2.3 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经济学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思政素养及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不少经济学教师思政素养存在明显短板。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对信义文化等思政元素把握不准。信义文化内涵丰富,包含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教师需深刻领会其精髓,才能将其与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由于缺乏培训,教师在教学时找不到信义文化与经济学的契合之处,不能将信义文化自然融入教学内容。还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了课程思政,觉得经济学课程主要就是讲经济学知识,课程思政只是额外的任务,没意识到要给学生灌输价值观,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想法造成教师在教学时只在乎学生有没有学会经济学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比如讲解经济现象的时候,没引导学生从信义文化角度考虑问题,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1]。
2.4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缺少对学生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够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信义文化等思政元素。在考试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经济学原理、公式、模型等,很少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部分教师尤其在中学阶段,过于注重对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讲解,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相较之下,大学教师则往往对学生的分数不甚关注,但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主动引导同样不足。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将重心放在对经济学知识的记忆与应用上,忽略了对思想价值和道德素养的提升,难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培养出有良好思想价值与道德素养的经济学人,也不能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所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思想价值、道德素养方面的评价才能提高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质量。
3 基于信义文化基因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3.1 教学内容创新中融入信义文化元素
挖掘教材里的信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现有的经济学教材,找出其中涉及信义文化的知识点,加以拓展和延伸。在讲授市场秩序的时候,把信义文化里的诚信经营理念引入进来,剖析诚信对于守护市场秩序所起的重要作用,联系实际例子,让学生知晓不诚信经营给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3]。
编写有信义文化特色教学案例:搜集并整理一些与信义文化有关的经济学案例,编写成教学案例集,可以是古代商人的诚信经营故事,也可以是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案例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会信义文化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与价值[4]。
3.2 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采用案例教学法: 挑选有代表性的信义文化跟经济学结合的案例,安排学生去议论、剖析。拿某个企业一直保持诚信经营从而得到市场承认的案例来讲,让同学们议论这家公司在经营期间是怎么落实信义文化的,这种做法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带来怎样的影响。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议论问题的时候,更清楚地明白信义文化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围绕信义文化与经济学相关话题开展小组讨论,比如讨论“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信义道德”。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信义文化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运用角色扮演法:设计一些跟信义文化有关的经济学场景,让学生来扮演,比如模拟市场交易里的买和卖,一方想用不诚实的办法得到好处,另一方坚持信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信义文化在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和道德认识。
3.3 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开展思政教育培训:定期安排经济学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邀请思政专家开展讲座和指导,提升教师对信义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认知与理解。培训内容涵盖信义文化内涵、价值及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等,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技巧与方法,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做课程思政研究:支持教师围绕信义文化基因做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项目,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用到教学里。比如,教师可以研究怎样把信义文化更好地放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类的地方,经过实践慢慢找到并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会、研讨会等活动。在交流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融入信义文化等思政元素的经验和做法,相互学习借鉴;还可以在交流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3.4 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课程思政成效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还应该增加对学生价值观、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设置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等,来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于信义文化及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是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等[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可以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来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基于信义文化基因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把信义文化基因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之中,可以充实课程思政内涵,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使经济学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加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过,目前经济学课程思政在融合信义文化基因方面存有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信义文化融合得不够充分,教学方法缺少革新等。就这些问题,文章给出了更新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创新路径。以后还要持续探究和操作,不断找出更为有效的创新路径,推动经济学课程思政同信义文化基因的深入融合,为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经济学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迪.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N],河北经济日报,2024-09-12
[2]毛毅.思政元素融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1):2.
[3]于晗,沙秀娟."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
[4]李昕.《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探索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 (06):153-155.
[5]高丽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 (02): 130-134.
项目课题:1.基于信义文化基因的经济学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课题号:XJXY202572
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知识共享视角下民办高校校企协作育人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JB1423072
References
王迪.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N],河北经济日报,2024-09-12
毛毅.思政元素融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1):2.
于晗,沙秀娟."经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
李昕.《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探索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 (06):153-155.
高丽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 (02): 130-134.
Copyright
No license pro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