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普查方法与保护策略

前言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大框架下,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生态禀赋,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枢纽。作为我国高等植物种类最富集的区域,云南省拥有的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总数的42.6%,这一数据凸显了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网络中的关键地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披露的数据显示,云南省现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512种,其中30%属于极小种群物种,如华盖木、云南蓝果树等,这些物种因其稀有性和脆弱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对象。 自2010年《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云南省通过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干预,在濒危植物拯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已有华盖木、漾濞槭等30余种濒危植物成功摆脱灭绝威胁,其中巧家五针松从最初仅存的34株野生个体,通过科学繁育技术扩繁至近万株,这一成果成为全球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典范案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认知不断深化,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有效遏制物种灭绝风险,科学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工作成为必然选择。云南省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布的《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22-2025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指导,创新性构建“资料收集-野外勘察-面上统筹”三位一体普查体系,并配套制定《云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云南省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等地方性技术规范,形成了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保护管理框架。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云南省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实践,系统阐述其种质资源普查的技术路径与保护策略,旨在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方法论参考,同时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地方经验[1]

1 项目背景

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政府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加强我省林草种苗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种质资源产业建设,为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编制了《云南省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全面启动了云南全省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确保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国家林草局《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云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XX县关于组织开展全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了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设置样线、样方,完成全县种林草种质资源现状调查。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 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II、Ⅲ(2023),在开展这一系列的种质资源普查中,通过调查发现记录的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并建议采取的保护策略。

2 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普查方法

2.1 资料准备方法

在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中,资料准备是构建科学调查体系的基础环节,需系统性整合多维度基础数据,为后续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提供支撑。本次普查聚焦三类核心资料的精准采集与应用:

普查区域概况资料:全面采集普查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口、产业等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查阅已有的技术档案、书刊文献,掌握调查区域内珍稀濒危树种的资源本底信息(分布范围、种群规模等),明确其生存环境特征。

空间地理资料:整合森林资源调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图件,结合海拔、地形地貌、河流等因子,以现有道路(如森林防火通道)为基线布设调查线路。

植物资源资料:收集普查区域内的植物志、物种名录等基础文献,确保珍稀濒危树种鉴定的准确性。同时,补充收集森林资源清查、自然保护区科考、古树名木调查等历史资料,重点提取已记录的珍稀树种分布点、群落结构数据及保护现状信息,为普查工作提供辅助参考[2]

2.2 野外调查方法

在对珍稀濒危树种实施种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野外调查的合理实施非常重要。在该项目中,主要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样线样方设计与布设、调查方法与技术等。

Figure 1.

首先是样线样方的设计与布设,布设时设计人员应借助 ArcGIS 软件将基线与样线数字化为 kml/shp 格式文件,同步标注海拔范围、经纬度坐标,为野外 GPS 定位提供精准导航。整合森林资源调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图件,结合海拔、地形地貌、河流等因子,以现有道路(如森林防火通道)为基线布设调查线路,按每个乡镇1-3条设置,长度需贯穿调查区域或覆盖资源分布范围;每条基线上按植被群落分布布设样线,样线间隔1-2km,长度需贯穿林分,宽度要求山区、河谷地段不低于10m,丘陵、平原地段不低于20m。不同地形下样线布设规则为:山区坡面垂直于等高线从谷底向山脊设置,河谷地段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延伸,丘陵和平原地区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此类资料用于明确普查区域边界、规划样线布局及野外定位[3]

其次是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此次调查中,工作人员主要以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对调查线路进行设计,通过样线、样方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借助手持终端的普查APP,完成相应的调查记录填写,其形式主要为表格。将91卫星助手、图新地球、ArcGis等地理信息软件作为支持软件,将相应的线要素层绘制在卫星影像图上,并以kml或shp格式将样线文件导出,从而为后续的样线设计及其定位工作提供指导。这里的kml文件主要借助Excel软件生成,可为后续的样线布局以及经纬度划分提供辅助。借助剖面分析法,实现样线长度及其海拔范围等调查信息的科学获取,以支持后续的调查数据分析工作[4]

表1为某县野生林木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普查样线样方一览表:

序号 项目 样线编号
sxly0 sxly02 sxly03 sxly04 sxly05
1 乡镇(林场) AA镇 BBB镇 CCC镇 DDD镇 EE镇
2 村(二级林场) 林家山村/梁家湾村 小河村 大河树 上坝村/下坝村 张家村
3 样线名称 高家山 人头山 魏家沟 夏家沟丁家沟 白石沟
4 样线长度 4342m 2638m 3408m 4587m 5915m
5 海拔范围 760-1220m 720-1340m 960-1400m 980-1120m 1100-1500m
6 建议样方数量 3个 3个 3个 2个 3个
Table 1.

2.3 面上调查方法

面上调查是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普查的核心手段,与野外调查互补,通过系统性区域覆盖,获取栽培树种、保存种质、古树名木及特色资源的宏观分布数据,为保护决策提供支撑。实施过程严格遵循《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LY/T 2739 - 2016),结合地形、气候、植被区划等要素科学制定方案,确保数据科学性与代表性。

2.3.1 栽培树种及品种调查

采用分层抽样与重点调查结合模式,覆盖普查单元内县城及乡镇 50% 以上区域,聚焦经济林、人工造林、四旁绿化等区域。每个乡镇单一树种设≥6 个调查样地(乔木 20m×20m、灌木 5m×5m),中大型苗圃全样本调查,记录树种名称、引种时间等 12 项指标,GPS 精准定位。

Figure 2.

2.3.2 保存种质资源核查

对国家及省级种质库、良种基地开展全面清查,以档案为基础实施 “核对 + 核验” 双重核查(比例≥30%),重点核查种质编号、采集信息等关键数据。建立 “一物一档” 电子档案库,动态更新形态、遗传等信息。

2.3.3 古树名木专项调查

依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开展 100% 现场调查,按 1/3 比例抽样核查树龄、生长势等指标。补充胸径、生境等 10 项缺失数据,采集高分辨率影像,运用 ARCGIS 构建空间管理系统。

2.3.4 特色资源普查

通过走访调研与文献分析划定重点区域,采用 “地毯式搜索 + 重点详查”,记录资源类型、生态价值等信息。对潜在种质采集样本,开展遗传检测,建立特色资源基因库。

构建 “自查 - 县级核查 - 省级抽查” 三级质检体系,利用全国普查信息系统逻辑校验数据。原始资料按统一标准归档,确保成果可追溯与长期利用[5]

3 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策略

就目前的珍稀濒危树种而言,在对其实施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保护策略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原地保存,第二是异地保存,第三是离体保存。以下是对三种主要保护策略应用方法所进行的分析。

3.1 原地保存

对于珍稀濒危树种,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原地保存是最常用且有效的一种保护方法。其基本目标是在不改变珍稀濒危树种生产环境的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保护,以实现其适应性的良好保障,使其生存、繁殖情况得到良好改善。

Figure 3.

在对珍稀濒危树种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异地保存也是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将珍稀濒危树种移植到更适应其生长繁殖的环境中,以实现其生存、生长和繁殖状态的合理改善。通常情况下,其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普查中评选出的珍稀濒危树种优良单株或优良品种、遗传改良后具备强抗性的优良家系或无性系、省级或国家级保护名录中的珍稀濒危树种、成功引种的树种等[5]

对于珍稀濒危树种,在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过程中,离体保存同样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保护方法。如果珍稀濒危树种的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工作面临的难度很大,或需要保护的树木种质资源具有特殊价值,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便可对其实施离体保存。该方法的主要应用目的是通过适宜条件的人工创造或生物体代谢活动的合理延缓、抑制等方式,进一步延长珍稀濒危树种的存活时间,提升其遗传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是维系生物多样性、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普查作为保护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系统性数据采集与分析,为精准化保护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在实施过程中,需强化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协同,构建分类施策与动态监测体系,将普查成果深度转化为保护效能,推动濒危树种生境修复与种群复壮。

面向未来,珍稀濒危树种保护需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深化分子生物学、空间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提升濒危机制解析与保护路径的科学性;二是创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模式,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活社会参与动能;三是完善 “普查 — 保护 — 反馈 — 调整” 闭环管理体系,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适应性。唯有系统推进上述路径,方能筑牢物种存续根基,为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蒋伟昌,李金亮,尹安蒙,等. 云南泸水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J]. 现代园艺,2025(8):33-35,40.

[2]郑焙华. 泉州市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分析[J]. 绿色科技,2024(19):74-78.

[3]张吉平. 龙岩汀江与九龙江北溪流域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对比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24(7):66-70.

[4]林丽亭. 漳州市长泰区林木种质资源现状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J]. 南方农业,2023(17):275-279.

[5]王登高,李鹤,罗美术. 关岭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J]. 绿色科技,2023(9):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