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3414”田间肥效试验分析汇总报告
摘要
根据《自治区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与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工作要求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要求,在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春小麦上作了10个“3414”田间肥效试验和10个配方肥肥效校正试验。目的是获取在当地土壤,气候和种植栽培条件下,该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共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 等基本叁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1 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田
在各乡镇场主栽作物上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示范样板田各一个,重点在春小麦,完成了小麦“3414“肥效试验10个,校正试验10个,面积32亩,取土样180个,植株样品80个。2010年共安排10个小麦”3414“肥效试验和10个校正试验,试点分别设在春小麦种植乡镇场;加哈乌拉斯台乡,乌赞,克令,镇公社,科蒙,哈拉托别,胡吉尔台,乌拉斯台,种蜂场,试验场。“3414”试验小区面积为240平方米,校正试验面积480平方,分别是空白小区面积(40)平方,配方施肥区面积(200)平方,常规试验区(240平方)[1]。
2 试验项目基本情况
供试肥料:尿素(含氮46%),重过磷酸钙(含磷46%),硫酸钾(含钾33%)。
肥料试用方法和用量:采用农业部“3414“设计方案,磷肥和钾肥全部做底肥,根据土壤情况氮肥40%做底肥60%做追肥。
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试验不设重复,随机排列,试验小区形状为长方形宽4米,长5米,小区面积为20平方,供面积280平方,行距15里米,14个处理
保护行 | |||||||||||||||
保护行(西) | 处理14 | 处理13 | 处理12 | 处理11 | 处理10 | 处理9 | 处理8 | 处理7 | 处理6 | 处理5 | 处理4 | 处理3 | 处理2 | 处理1 | 保护行(东) |
保护行 |
图一:田间试验布置图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3因素:即氮,磷,钾3个因素。4水平:即不施肥,最低施肥,最佳施肥和过量施肥,即每小区设不施肥0水平(尿素0kg/667m2,重过磷酸钙0kg/亩硫酸钾0kg/亩)1水平最低施肥量(尿素kg/亩重过磷酸钙3.5km/亩,硫酸钾0.75kg/亩)。2水平,最佳施肥水平(尿素13.8kg/亩,重过磷酸钙7kg/亩,,硫酸钾1.5kg/亩).3水平过量施肥水平(尿素20.7kg/亩,重过磷酸钙10.5kg/亩,硫酸钾2.25kg/亩[2]。
试验地设在各乡镇场,试验地海拔高度1619米、东经83°25′668″、北纬43°44′570″。该地前茬为小麦,土壤有机质含量2.41mg/kg,碱解氮292.6mg/kg,速效磷16.1mg/kg,速效钾244.2mg/kg,PH值8.05,地平整,土壤类型为栗钙土,黑钙土,土质壤土,土土壤肥力为中等。整地设计保护行,划分小区;试验地播种前采集混合农化样(28个点)。
试验 | 处理 | N | P2O5 | K2O | N | P2O5 | K2O |
1 | N0P0K0 | 0 | 0 | 0 | 0 | 0 | 0 |
2 | N0P2K2 | 0 | 2 | 2 | 0 | 8 | 1.5 |
3 | N1P2K2 | 1 | 2 | 2 | 4.14 | 8 | 1.5 |
4 | N2P0K2 | 2 | 0 | 2 | 8.28 | 0 | 1.5 |
5 | N2P1K2 | 2 | 1 | 2 | 8.28 | 4 | 1.5 |
6 | N2P2K2 | 2 | 2 | 2 | 8.28 | 8 | 1.5 |
7 | N2P3K2 | 2 | 3 | 2 | 8.28 | 12 | 1.5 |
8 | N2P2K0 | 2 | 2 | 0 | 8.28 | 8 | 0 |
9 | N2P2K1 | 2 | 2 | 1 | 8.28 | 8 | 0.75 |
10 | N2P2K3 | 2 | 2 | 3 | 8.28 | 8 | 2.25 |
11 | N3P2K2 | 3 | 2 | 2 | 12.42 | 8 | 1.5 |
12 | N1P1K2 | 1 | 1 | 2 | 4.14 | 4 | 1.5 |
13 | N1P2K1 | 1 | 2 | 1 | 4.14 | 8 | 0.75 |
14 | N2P1K1 | 2 | 1 | 1 | 8.28 | 4 | 0.75 |
表1:具体方案
3 田间管理与观察记载与讨论
试验的小区施肥,播种,除草,均在一天内完成。3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为25kg,追肥一次,根第一次浇水同时进行,喷施除草剂,浇3次水,其他管理措施与大田相同,收获时单打单收计算产量。每个处理各设1个调查观测点,每点1.2平方米、分别于出苗、拔节、孕穗,抽穗期调查株高生长发育等情况。7月28日进行测产,每小区去除边行外,单独收获称重,获得小区产量。每小区由样点测定株高、记载有效穗数,并采集穗样和植株样带回进行室内风干考种,测定茎叶产量、含水量、穗粒重百粒重等产量结构数据[3]。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试验调查记载:
通过田间调查、测产和室内考种,记载小麦生长期长势,以及各处理产量结构。见表二。
表二、种蜂场小麦“3414”试验调查与产量结构记载表
处理 | 代码 | 有效株数 | 株高cm | 穗重 | 百粒重g | 小区产量㎏ | 亩产量㎏ | 位次 |
1 | N0P0K0 | 280014 | 65 | 0.9 | 4.0 | 7.3 | 283 | 12 |
2 | N0P2K2 | 440022 | 78.5 | 1.9 | 4.4 | 9.1 | 320 | 11 |
3 | N1P2K2 | 573362 | 92.0 | 2.3 | 4.2 | 10.0 | 366 | 6 |
4 | N2P0K2 | 440022 | 83.0 | 1.85 | 3.7 | 9.8 | 400 | 3 |
5 | N2P1K2 | 453356 | 89 | 2.5 | 4.6 | 8.9 | 410 | 2 |
6 | N2P2K2 | 493358 | 105 | 2.6 | 4.3 | 13.4 | 393 | 4 |
7 | N2P3K2 | 480024 | 76.4 | 2.1 | 3.9 | 12.8 | 383 | 5 |
8 | N2P2K0 | 493358 | 87 | 2.7 | 5.0 | 13.0 | 340 | 8 |
9 | N2P2K1 | 600030 | 102 | 3.25 | 5.0 | 11.0 | 350 | 7 |
10 | N2P2K3 | 280014 | 82 | 1.5 | 4.4 | 10.2 | 400 | 3 |
11 | N3P2K2 | 520026 | 98 | 2.3 | 4.4 | 13.3 | 416 | 1 |
12 | N1P1K2 | 573362 | 87 | 3.5 | 4.1 | 12.3 | 336 | 10 |
13 | N1P2K1 | 400020 | 84 | 1.5 | 3.4 | 13.1 | 410 | 2 |
14 | N2P1K1 | 520026 | 88 | 2.0 | 3.8 | 10.5 | 343 | 9 |
4.2 获得的丰缺指标
无肥区的相对产量63.6%,既该地块小麦对土壤依存率为63.6%,缺氮区相对产量为81.42%,说明土壤氮素含量中等,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为81.42%,需要适量施用氮肥;缺磷区相对产量为101.78%,说明土壤磷素含量为中等,小麦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为101.78%;缺钾区相对产量为86.51%;小麦对土壤钾的依存率为86.51%。小麦对土壤的依存率为P〉K〉N[4]。
4.3 肥料利用率:
由表三可以计算出,按照小麦每百公斤产量吸收养分量纯N为2.85公斤,纯P2O5 1.25公斤,纯K2O 2.9公斤计算,在处理3、6、11中,氮肥肥料利用率在1水平下明显较高,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下降,3水平最低,其中处理3氮肥利用率达22.03%。从处理5、6、7中可以看出,磷肥利用率由1水平到3水平明显增加,其中3水平的磷肥利用率为-1.77%。在处理9、6、10中可以看出,钾肥利用率1水平时为38.67%,2水平为102.47,到3水平时为77.33%,大于100%,我们认为这与该小麦品种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以及吸收深层土壤养分有关。见表三[5]。
4.4 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按照小麦每百公斤产量吸收养分量纯N为2.85公斤,纯P2O5 为1.25
表三、“3414”试验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计算表
试验设计与结果 | 肥料利用率% | 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 |||||||||
区组 | 处理 | X1(N) | X2(P2O5) | X3(K2O) | Y产量 | N | P2O5 | K2O | N | P2O5 | K2O |
1 | N0P0K0 | 0 | 0 | 0 | 283 | 18.38 | 63.97 | 18.67 | |||
2 | N0P2K2 | 0 | 8 | 1.5 | 320 | -12.50 | -38.67 | 20.78 | |||
3 | N1P2K2 | 4.14 | 8 | 1.5 | 366 | 31.67 | -5.31 | 50.27 | |||
4 | N2P0K2 | 8.28 | 0 | 1.5 | 400 | 27.54 | 116.00 | 90.41 | |||
5 | N2P1K2 | 8.28 | 4 | 1.5 | 410 | 30.98 | 3.13 | 135.33 | |||
6 | N2P2K2 | 8.28 | 8 | 1.5 | 393 | 25.13 | -1.09 | 102.47 | |||
7 | N2P3K2 | 8.28 | 12 | 1.5 | 383 | 21.68 | -1.77 | 83.13 | |||
8 | N2P2K0 | 8.28 | 8 | 0 | 340 | 6.88 | -9.38 | 22.43 | |||
9 | N2P2K1 | 8.28 | 8 | 0.75 | 350 | 10.33 | -7.81 | 38.67 | |||
10 | N2P2K3 | 8.28 | 8 | 2.25 | 400 | 27.54 | 0.00 | 77.33 | |||
11 | N3P2K2 | 12.42 | 8 | 1.5 | 416 | 22.03 | 2.50 | 146.93 | |||
12 | N1P1K2 | 4.14 | 4 | 1.5 | 336 | 11.01 | -20.00 | -7.73 | |||
13 | N1P2K1 | 4.14 | 8 | 0.75 | 410 | 61.96 | 1.56 | 270.67 | |||
14 | N2P1K1 | 8.28 | 4 | 0.75 | 343 | 7.92 | -17.81 | 11.60 |
公斤,纯K2O 2.9公斤计算,土壤氮素矫正系数20.78%,低于正常值(50%-70%)、磷素90.41%,接近于正常值(120%-220%),钾素22.43%,也低于正常值(55%-70%)。我们认为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气温偏低,土壤中的有效养分的吸收率低。二是作物生长期短,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率低。
5 肥料效应函数回归分析
通过平衡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得出以下肥料效应函数回归方程:
5.1三元回归方程
通过平衡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得出以下三元肥料效应函数回归方程:
Y=283.25-6.999N-0.262N2+34.427P-0.153P2-45.18K-9.267K2-2.095NP+22.393NK-11.53PK(R2=0.99,F=16.35)
通过三元肥料效应函数分析,函数中氮钾的一次效应为负值,磷肥为正值,说明在三元肥料施肥条件下,单独施用氮钾肥料的施肥效应呈递减趋势,氮钾肥的施肥与产量之间的效应函数关系是倒抛物线型曲线。在三种肥料的互作效应方面,氮肥与钾肥、磷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为正值,它们之间相互有促进作用,增施其中一种肥料能够促进另一种肥料的增产作用。而氮肥与磷肥的效应则为负值,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
5.2 最大产量与最佳产量施肥量分析
在氮磷钾三元肥料施肥条件下,由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得到:
最大施肥量:N 7.74kg/亩、P2O5 9.33kg/亩m2、K2O 1.33kg/亩,最高产量为386.63 kg/亩。
最佳施肥量:N 7.01 kg/亩、P2O5 7.64kg/亩、K2O 1.26kg/亩,最佳经济产量为383.22kg/亩
结论
通过试验获得了尼勒克县种蜂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相对产量:无肥区的相对产量为63.5%,缺氮区(PK)相对产量为81.42%,土壤氮素含量中等,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缺磷区(NK)相对产量为101.78%,土壤磷素含量为明显高,不需要施磷肥,缺钾区(NP)相对产量为86.51%,土壤钾素含量不高,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按照小麦每百公斤产量吸收养分量纯N为2.85公斤,纯P2O5 1.25公斤,纯K2O 2.9公斤计算, 6处理氮肥利用率25.13 %,磷肥利用率为-1.09%,钾肥利用率为102.47%。土壤氮素校正系数为20.78%,、磷素90.41%,钾素22.43%。肥料利用率偏低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很高,这可能和供试验作物品种的吸收养分量和土壤耕作层深厚有关。
通过平衡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得到了试验一元、二元和三元肥料效应函数,对效应函数分析,在一元方程中,氮肥表现为抛物线型曲线,产量与施肥量的效应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最佳施肥量前,产量和利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为增产增收阶段;在最佳施肥量与最大产量施肥量之间,产量随着施肥量增加,但利润减少,为增产不增收阶段;达最大产量施肥量后,再增施肥料,产量和利润均减少,为减产减收阶段。因此应当按最佳施肥量科学施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追求高产而过量施肥,避免造成增产不增收甚至减产的现象。在氮磷钾三元肥料施肥条件下,最佳施肥量:N 7.01 kg/亩、P2O5 7.64kg/亩、K2O 1.26kg/亩。
通过二元和三元肥料效应函数分析,氮磷钾三种肥料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其中在三元肥料中,氮肥与磷肥、氮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为正值,它们之间相互有促进作用,增施其中一种肥料能够促进另一种肥料的增产作用。而磷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则为负值,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印贤,葛变玲.吉县冬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基层农技推广,2013,(11):42-44.
[2]蒲俊蓉.小麦“3414”肥效田间试验报告[J].新农村(黑龙江),2014,(08):24-24.
[3]王伟伟.基于“3414”回归最优设计的小麦肥效田间试验结果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1):55-56+62.
[4]张文才.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62-63+167.
[5][J].,2007,(04):45-45.
如何引用
参考
徐印贤,葛变玲.吉县冬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基层农技推广,2013,(11):42-44.
蒲俊蓉.小麦“3414”肥效田间试验报告[J].新农村(黑龙江),2014,(08):24-24.
王伟伟.基于“3414”回归最优设计的小麦肥效田间试验结果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1):55-56+62.
张文才.小麦“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62-63+167.
雷海,赖波,阿曼古力“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J].新疆农业科技,2007,(04):45-4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