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科学普及促进群众文明素养提升的路径

作者

  • 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

摘要

科学普及的提升能够增强群众自身的文明素养,帮助人们精准的理解与运用科学知识,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基于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科技主要强大的影响力在不断改变着当下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因此通过强化科学普及,可以稳定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其一,科学普及可以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与求知欲望。通过组建多元化形式的科普活动,帮助公众全面接触到前沿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其二,科学普及可以提升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辨识能力。面对现如今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确保精准的认识到身边所发生的问题;其三,科学普及可以建立起较为文明、理性的社会氛围。通过不断的推广科学知识与方法,使公众对待各种现象理性看待,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迅速推进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教育与文化自信的结合,实施多样化的科普活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

引言

科学普及是确保群众文明素养得到稳定提升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公众的整体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个体思维能力与判断力的稳定发展,并且还有助于增强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因此,应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广泛传播,使群众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得到真正激发,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可持续性发展。

1 科学普及促进群众文明素养提升的作用

科学普及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人民群众素质化进程、扫除封建迷信、提升民族创新意识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科学普及有助于推动人民群众素养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政治觉悟与文明素养两者之间密切相关。通过科学教育与知识普及,培养群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促进自身政治素养稳定提升。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高,并且也是对整体社会文明水平的稳定推动。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政策,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决策能力,为建设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奠定基础[1]

第二,能够扫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信仰。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在坚持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精神。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以理性视角看待世界,提升科学素养与道德素养。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由于信息甄别难度加大,伪科学现象不断滋生,不仅混淆公众视听,更从根本上破坏社会文明风气。所以需要积极且广泛的开展科普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公众具备科学真伪识别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正向的社会风向,进一步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第三,稳定提升民族创新意识能力。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而当前我国仍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人们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的能力。因此,通过加强科普教育,不仅能提高群众自身的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2]

2 科学普及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对策研究

2.1 以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为关键点,大力实施目标体系构建工程

随着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在当今社会愈发关键,两者可谓相辅相成,能够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各级文明办与科普机构携手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第一,全社会需要树立起长期发展的理念,将科学、文明、卫生、节能、环保等众多理念融合为一体。在这方面,各个地区需要推动宣传与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使这些理念深入人心。而对于现如今社会所存在的非科学、伪科学、不文明现象,各地区可定期进行专项整治行动,以实际效果推动公众认知的提升。第二,制定立体式全覆盖的中期战略规划。基于中央政府制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地区应当时刻将科普水平与文明素养的提升进行量化处理,以确保构建起核心指标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协调,同时也能够达成资源配置的高效利用,规避所存在的责任分散或者重复劳动情况,促进各项措施得以顺利落实。第三,创建针对性的近期行动计划。各级文明办与科普机构需围绕共同目标,定期组织科普活动,以促进公众对文明素养的认知和理解。这些活动不仅要覆盖热点问题,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听取他们对科研成果及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看法。同时,通过召开联席协商会,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3]

2.2 以构建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制度创新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普及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因此,应构建健全制度体系,保障两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第一,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普及工作交叉领域,需要参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责任分解模式,每年设定一些共同考核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要覆盖不同领域的目标,还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便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二,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现如今,应尝试将常态化与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结合。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表彰奖励、职称评审等方式激励参与,同时利用志愿服务队伍扩大科普传播范围,提升科普宣传能力。重点要将突发事件设计成生动的现实教材,通过载体创新和综合治理,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使其更具针对性,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共识。第三,提升制度执行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科协)与文明办需在工作中增加关联度,不断强化群众认识意识,提高自觉执行程度。并且还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将多方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实现有效监督。此外,还需要纳入责任考核范围,是推动落实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责任分工,使每位分管领导清楚自身任务,并加强考评机制,以确保措施落到实处[4]

2.3 以提高工作效益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资源倍增工程

推动科学素养提升期间,各类人群的参与尤为关键。领导干部、产业工人、农牧民、青少年和老年人这五大人群,作为社会的发展动力与基石,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会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如表1所示。

第一,整合人力资源。各级党政部门应将提升文明素养视为共同使命,形成工作合力。如,在地方政府中设立专门的科普与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统筹各部门资源,共同开展科普活动。此外,通过举办科技交流会、校园讲座等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第二,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活动品牌资源。现如今,多元化的活动已经积累了良好口碑,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上分享成功案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正面示范,积极对社会负面典型事件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第三,群体自我教育资源的运用。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通过将科技与文明素养相结合,可以设计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课程。此外,在网络阵地和展览展示中,可以通过举办针对老年人的科技讲座(如智能手机的使用)等图文并茂、互动体验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引导中老年人关注科技发展,让他们了解新的健康科技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

表1 不同人群科学素养提升

目标人群 整合人力资源 活动品牌及形式 教育资源利用
领导干部 成立科普与文明建设委员会,协调各部门合作 开展专题讲座、交流会,推动政策宣传 利用官方媒体传播科普理念
产业工人 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结合企业文化活动,开展科技知识竞赛 企业内部进行技能与科技培训
农牧民 合作社、农技推广部门的联合推动 “三下乡”活动中结合农牧知识指导,提供实用技术展示 举办农村科技讲座和示范活动
青少年 相互合作,利用在校学生和留学生资源引导 “四进社区”中组织青少年科技小组志愿者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课程
老年人 社区志愿服务队、养老机构协作 社区举办的科普知识讲座与健老活动 定期开展健康科技主题讲座
Table 1.

2.4 以摸索内在规律为突破点,大力实施科普文明研究工程

基于现如今受众群体结构复杂、宣传手段多样化的背景下,怎样提升大众科学素养与文明素养,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应当积极且深入的研究受众群体特征与心理,摸索出更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以确保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第一,加强对受众群体特殊性与规律性的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普及所面临的受众群体,涵盖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和文化背景。既要关注受众心理的共通性,以便总结出通用的宣传普及方法;又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如,通过分析青年人对科技和文化现象的高度敏感,设计短视频、互动式直播等新媒体内容,以激发对科学知识和文明素养的兴趣。第二,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科学普及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既要传承社区讲座、科普展览等传统科普方式,也需要探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科学知识分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等与时俱进的新兴方式。这些新兴手段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参与,还能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文明素养。第三,加强科学普及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目前,政府在主导相关项目时,往往存在设计与实施水平滞后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收集受众对现有项目实施效果的反馈。这种及时评估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还能为今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提供依据[5]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普及已经成为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的关键[6]。通过加强科学教育、推动社区科普活动、促进公众参与科研创新,能够有效培养群众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不仅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可,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应继续深化科学普及工作,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而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建设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7]

参考文献

[1]蒋朝莉,袁陶.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5,(02):20-28.

[2]本刊编辑部.用生态“底色”提升乡村振兴“成色”[J].农村.农业.农民,2023,(24):4.

[3]余睿,欧阳丹,高英.湖北武汉:建立文明空间 助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J].公关世界,2023,(16):47-48.

[4]陈坤林.创文背景下汕头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5):87-92.

[5]陈燕,李梦霞.旅游社会背景下国民旅游文明素养提升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1):121-125.

[6]舟山市总工会 擦亮企业文明底色 提高职工文明素养[J].浙江人大(公报版),2021,(02):169.

[7]余丽梅.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对策探析——以曲靖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1):123-125.

作者简介:杨仙,1988.07,女,汉,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本科,一级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工作

参考

蒋朝莉,袁陶.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5,(02):20-28.

本刊编辑部.用生态“底色”提升乡村振兴“成色”[J].农村.农业.农民,2023,(24):4.

余睿,欧阳丹,高英.湖北武汉:建立文明空间 助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J].公关世界,2023,(16):47-48.

陈坤林.创文背景下汕头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5):87-92.

陈燕,李梦霞.旅游社会背景下国民旅游文明素养提升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1):121-125.

舟山市总工会 擦亮企业文明底色 提高职工文明素养[J].浙江人大(公报版),2021,(02):169.

余丽梅.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对策探析——以曲靖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1):123-125.

作者简介

  • 准格尔旗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