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记忆视角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空间改造分析
摘要
作为上海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石库门里弄承载着上海独特的人文风貌与市井生活,其邻里互助的温情氛围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民居文化,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类建筑逐渐显现出设施老化、居住密度过高等问题。本文从城市记忆视角出发,对现存的四种石库门里弄空间设计模式进行分析,强调了石库门里弄文化对城市的重要性,总结出上海石库门里弄的改造特征,并探索新的改造模式。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改造,对增强城市记忆、促进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引言
在沪语方言中,"箍"指用某种材料包裹或固定他物的行为,基于此语言特征,采用石条作为门框的建筑形式最初被称为"石箍门",后经语音演变转化为"石库门"。此类建筑的正门采用条石构建门框结构,配以厚重的实木门扇,并装饰铜质门环。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这种门式设计呈现出更为内敛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了"石库门"这一特定建筑称谓。相伴百年的上海石库门里弄,承载着城市的人脉、文化、记忆,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开发,渗透了上海市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温度、软实力的力度。海派文化润泽,无声似有声,充满生命与活力的里弄群落让石库门焕发出勃勃生机。
1 城市记忆里的石库门
1.1 石库门的由来
在1840年代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和租界区的设立,上海地区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现象。这一时期兴建的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建筑群被学界统称为"万国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类型当属石库门里弄住宅,这一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交融特征[1]。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最初出现在英租界范围内,这类住宅由英国商人开发建设,创新性地引入了西方联排住宅的建筑模式,从而奠定了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发展基础。
石库门里弄有两种模式,分别是老式石库门里弄和新式石库门里弄。老式石库门里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其空间布局沿袭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特征,主要采用三间两厢或两间三厢的平面组合形式。新式石库门里弄产生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期间,其结构特征表现为采用砖墙承重体系,平面布局呈现单开间或双开间形式,并在立面装饰中融入了大量西方建筑元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石库门里弄建筑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了人口居住问题,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迅速普及,但它的本质并不是创新性的建筑范式,而是基于传统成熟营建体系,结合新兴技术手段来适应高密度聚居环境的一种改良型住宅模式[2]。
1.2 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
记忆能力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重要认知功能,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建筑遗产作为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与物质构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维系城市历史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强化城市品牌传播以及凝聚市民情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城市记忆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及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不同于历史记忆与个人记忆,是建立在共同审美认同基础上的集体记忆,其中包含物质形态、空间环节、情感态度以及仪式活动等多重因素,还包含了城市中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及评判,同时还涉及到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变化关系。
城市记忆可分为记忆主体与记忆客体两大类别,记忆主体通常指长期定居的城市居民群体,他们既是城市历史演进的参与者,也是城市记忆延续的承载者;记忆客体则涵盖城市发展进程中留存的有形物质载体与无形文化形态[4]。本文的城市记忆是指生活在的人群对石库门里弄的记忆,作为上海特有的建筑形态,石库门在都市化进程中既构成了居民的物质生活环境,又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作为海派文化独特载体的地位具有不可复制性。石库门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基因,这些散布于城市各处的里弄建筑不仅见证了上海市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更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诠释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一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质。
1.3 石库门里弄价值分析
作为上海独特的建筑形态,石库门不仅生动记录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市井百态的历史图景,更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中西建筑元素的里弄街区,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所特有的文化包容性与多元性特征。百年历史的石库门,虽然无法同先天历史悠久,底蕴文化深厚的历史遗迹相媲美,但作为在上海近代文明中的一段独特历史文化片段,它的存在是难以分割和复制的[5]。石库门里弄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研究、艺术鉴赏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石库门里弄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类型之一,其价值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 四种里弄住宅保护空间设计模式
2.1 商业创新模式——以新天地为例
新天地的石库门弄堂改造,是完全由开发商出资建设的,彻底改变原有住宅用途,转型为商业空间,在保留建筑外立面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内部结构进行全面改造和重新设计。由于使用功能发生转变,原有的空间组织形式发生重构,推翻了原生里弄街区的结构形态和空间逻辑,使原来热闹的商业外延和寂静的中心,转变为喧闹的中心和沉寂的边缘[6]。新天地模式的建造话费要比全部重造的费用高出一倍,它将北里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外貌保留,内部空间根据商业空间的构造重新设计,既保留了原始石库门的建筑风貌,又使其更加满足当下商业空间的需要。原始的居住空间完全被改造为商业空间,邀请潮流时尚品牌与著名餐饮品牌入驻。文化艺术、潮流服饰与上海老牌品牌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新天地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类时尚活动相交融,成为上海必去打卡地标之一。
Figure 1.
Figure 2.
图1 新天地弄堂现状图
图片来源:全景网
2.2 商民共生模式——以田子坊为例
田子坊石库门里弄的改建,是一种在没有任何商业投资的情况下,由当地居民自发进行的,以文化创意为导向、以原住民为导向,将居住的一些功能转变为商业用途的方式[8]。田子坊石库门里弄最初是法租界与中国人住宅小区之间的过渡区,后来逐渐形成商务住宅区与工业区的过渡区。田子坊的设计改造最初是对厂房的大闺蜜改造,到后来针对居民居住里弄的设计空间进行优化,最后是将里弄居住空间转化为休闲文化娱乐空间。随着上海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集中在市中心的许多产业纷纷迁居郊区,工业厂房空置,于是田子坊街道办将空置的厂房以低价出租的方式,陈逸飞等一批艺术家们开始在这集聚。
Figure 3.
图2田子坊弄堂入口
图片来源:全景网
在田子坊改造设计过程中,最大的特色是将里弄街区中原有的工厂和住宅被纳入到新的结构秩序中。目前田子坊里弄空间仍保留着大量原住民聚居,其紧凑的街巷格局不仅维系着田子坊特有的市井文化氛围,更塑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所特征,为在地居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田子坊作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历史街区更新案例,其改造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自组织特征。该区域通过居民与商户的自发参与,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实现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在未进行大规模土地征收和居民搬迁的前提下,依靠市场机制完成了街区环境品质提升与社区活力复兴,为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从城市记忆传承的角度来看,田子坊在上海里弄社区改造中,算是城市记忆被保留的比较完整的一个案例。
2.3 破旧立新模式——以建业里为例
建业里石库门街区的更新改造项目采用了商业化房地产开发策略,在保留传统建筑外观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整体拆除重建的方式,将原有居住功能转变为集高端住宅、精品酒店和商业零售于一体的复合型业态空间,导致原住居民群体被置换[10]。
作为上海现存规模最为宏大的石库门建筑群落,建业里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其建筑格局充分体现了新式里弄的典型特征。与早期石库门住宅开阔的空间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建筑群在适应上海地价持续攀升和土地集约化开发需求的背景下,呈现出更为紧凑的空间组织形态。从空间结构设计上,建业里设有总弄与支弄之分,总弄为南北朝向,支弄为东西朝向,整体设计以单开间为主,将空间利用率最大化。从建筑属性上,建业里分为东弄、中弄、西弄,东弄与中农主要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抹去了原始的建筑痕迹,将原本的建筑推到重置,在原来的基础上按照之前的风格进行重建,而西弄在设计时,尽可能的以保护为主,干预为辅,但建业里作为一个商业开放项目,其商业开发性质使其无法完好保留弄堂原本的使用功能。
建业里中弄有一块楔形的狭长空地——“总弄广场”,设计师有意将总弄广场两侧的房屋作为住区的商业配套功能,且在靠近福履理路一侧设有整个里弄的车行入口。东弄与中弄间有砖砌的半圆拱券连通,而西弄与中弄之间是长约110米连续的红砖马头山墙,都采用过街楼方式与中弄连通,它们都是建业里最具里弄特色的建筑形制。
Figure 4.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4 修缮提升模式——以步高里为例
Figure 5.
图4步高里弄堂
图片来源:新民网
步高里的更新策略在保留石库门里弄原有"商居共生"空间特质的同时,有效规避了对周边城市肌理的负面影响。这种将居民日常生活融入城市遗产保护体系的创新实践,彰显了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居民需求与历史文脉保护的深度思考,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总结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多数城市的历史风貌已在大规模改造中逐渐消逝,导致城市形象与其历史底蕴严重脱节。零散的历史遗存难以承载完整的城市记忆,而上海石库门里弄作为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对重构城市历史记忆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石库门里弄的改造不仅要满足建筑、物质技术条件,更要突出建筑特色,更具人文精神和个性追求。石库门建筑群深刻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这种兼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民居形式,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形态;其次,在装饰细节上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最后,在功能设计上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石库门建筑不仅完整记录了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吴亚生.石库门里弄——上海区域文化特色的源起与展望[J].装饰,2016(04):34-36.
[2]华赟杰. 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现状、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3]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杨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刘思朔. 近代上海弄堂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6]周详,窪田亚矢.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上海石库门公共消费空间重塑对里弄社区空间的影响[J].新建筑,2018(01):109-113.
[7]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3(05):681-692.
[8]陈肖,谷人旭.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J].上海房地,2019(11):30-36.
[9]耿逸昕.基于“Movement”的上海田子坊弄堂空间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0,29(05):72-77.
[10]张如翔.石库门里弄保护更新策略探讨——以上海市建业里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8,(12):99-101.
[11]薛熙. 基于共生思想的石库门建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何湘(1999—),女,汉,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为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参考
吴亚生.石库门里弄——上海区域文化特色的源起与展望[J].装饰,2016(04):34-36.
华赟杰. 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现状、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杨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刘思朔. 近代上海弄堂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周详,窪田亚矢.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上海石库门公共消费空间重塑对里弄社区空间的影响[J].新建筑,2018(01):109-113.
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3(05):681-692.
陈肖,谷人旭.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J].上海房地,2019(11):30-36.
耿逸昕.基于“Movement”的上海田子坊弄堂空间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0,29(05):72-77.
张如翔.石库门里弄保护更新策略探讨——以上海市建业里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8,(12):99-101.
薛熙. 基于共生思想的石库门建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