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戈里与鲁迅的异同点比较——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
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被人们认为是最古老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叙事,它们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探究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异同点,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前者对后者的研究影响以及后者与前者的本质不同。引言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鲁迅对果戈里的写作方面存在借鉴这个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到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关于此研究,我的核心观点主要可以概括如下:鲁迅的小说绝不是对果戈里小说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其终生喜爱的俄罗斯作家的一种有创新的借鉴;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忧愤深广”[1]。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分析一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呢?首先是考虑跟文章主题对应的作者经历和分析有这些经历的原因,这种经历既包括外在环境的变换,也包括作者自己心理路程的蜕变;其次是考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很少会考虑到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可是,当我们在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时,却不能不首先考虑它所受到的外来影响[2]。那是因为这篇文章是在“文学革命”的特殊环境中中诞生的,即当时的中国文学比较弱势,因此大多数作者从形式到思想上都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借鉴,鲁迅的这篇文章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更是如此。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中曾自称,写《狂人日记》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而在众多受影响的人物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果戈里。
1文体上的异同点
1.1日记体小说第一人称叙事
作品主要是通过文中的主人公采取自叙述的方式进行叙事,根据时间顺序即我们所谓的日记体体裁来表达出主人公的敏感、多疑,文中主要是通过异于常人的话语、精神状态来表现狂人的内在世界,表达平常无法诉之于口的思想和意识。例如在过去的文本中,小人物通常作为英雄的陪衬出现,很难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的声音通常会被忽视或误读,所以即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很难表达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深刻意义。而狂人作为一个疯子形象,证因为是发了疯后才说出的梦话,通常不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仿佛不管他说出怎样的惊人之语都显得本该如此。然而,这反而让读者在同情之余,不禁对这种麻木的状态进行深思。
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通过日记来记叙事件,虽然这些日记一般都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它却能及时地反映出狂人们正在经历的心理变化。其结果正如理查逊所言“处在悲伤之中,身受前途未卜的痛苦的煎熬……这种写作风格远比叙述已经克服艰难险阻的人那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风格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3]。”狂人的思维逻辑和精神状态都异于常人,这使得事后难以回忆、难以论证。而日记体的叙述方式使主人公记录自己感受的时候,更容易让读者直观看到他们的真实想法,显得真诚而有说服力。
1.2日记体小说的“对话性”特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因此人们需要借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中的狂人自然也不例外,也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狂人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和一般人不一样,通常思维十分跳跃,心里充满困惑,这些困惑重重迭得地堆积在一起,信息量会显得特别庞大、凌乱,所以要表现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必然需要选择一定的文本。在文中两位作家都选择了日记体,是因为它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
如果我们把对话的内容抽象出来,对话者之间就是一种问答关系,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称此为“纯粹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4]。”日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是独白,用第一人称独白来表现人物瞬间的。同时,它追问人物心理真实以及解剖人物自我灵魂[5]。这样,在日记体小说文本内部就形成了一种对话——人物与自我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并不是以对白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人物独白方式表现的,因此,日记体小说的文体就具有了“对话性”的特征。例如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尤其喜欢这种写作手法,因而文中的狂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和自己对话、剖析内心和提出各种问题。
2表达影响上的异同点
这两部作品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思维跳跃。鲁迅笔下的狂人,他从月光联想到赵家的狗,从医生把脉想到“吃人”,再想到历史上的人血馒头的故事,得出“历史=吃人史”的震撼结论。而果戈里笔下的波普里希钦,他的思维也是非常跳跃,尤其是在作品后半部分,他从开始觉得自己是“西班牙国王”,忽然又觉得“中国和西班牙原来是同一国”,想着想着,又觉得“地球要坐到月亮上去”;二是充满幻觉幻听幻触。“狂人”总是可以听到感觉到很多异于常人所能感觉到的存在,这种表现在医学上被称为“幻视、幻听、幻触”。在鲁迅的文中“狂人”这方面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例如他怀疑所见到的一切,从狗到人,从吃饭到整个人类的历史。明明安安稳稳地睡在床上,可是他却能感觉到那“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便大起来,堆在我身上”。狂人的幻觉经常和梦境结合在一起。小说第八节就写了一个完整的梦。在梦中,狂人见到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他和这位青年展开了争论。在狂人的有力驳斥下,那青年只好理屈词穷地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这梦境的出现实质是自我投射恐惧表现出来的结果。果戈里作品中的波普里希钦也有同样的特征,“狂人”首先想出来的是狗会说话、写信。接着,他又幻想出狗的语言是人类无法精通的联想到难怪自己读不懂上层达官贵人说的话。“西班牙有了皇帝了,他被找到了,这皇帝就是我。”此时文中的“我”已完全沉浸、陶醉于自己的幻想中,无疑是一个疯子;三是情绪不稳定。鲁迅作品中的狂人喜怒无常,他时而格外和气,时而仰天大笑,时而捶胸顿足,时而作狮子吼。虽然都采用了一些相同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疯癫状态,但二者在具体表达手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2.1使用手法上的不同
果戈里主要采用顺序手法,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是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沟通毫无障碍,能更加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但坏处也在于平铺直叙,使读者一眼望到底,艺术创作和表达上难出新意。而鲁迅主要采用的是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是容易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最能表现中心思想,使文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也使读者与主人公产生距离感,营造出一种猎奇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例如文中一开始便提到狂人之前曾患病,如今已经痊愈,即将前往某地候补。随后,通过狂人的回忆,展现了他在发病期间的心理活动。
2.2展现心里活动不同
果戈里的作品几乎整篇都是直接从“狂人”——波普里希钦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的心理描写,作者在进行心理描写时,用语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在科长数落他之后,他立刻觉得“可恶的长脚鹭鸶!他一定是嫉妒我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大人削鹅毛笔”。[13]而鲁迅对“狂人”的心理活动没有大段落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医生的行为来揭露封建制度的暴虐性的。虽然在最后也喊出了“救救孩子”,但表达的意义却很不一样。很多论者认为,这里的孩子指没吃过人的孩子——即国家的未来,认为鲁迅直接向整个社会发出的号召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首先解放青少年一代。其实这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地思考会发现,鲁迅笔下的狂人发出这声呼喊之前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句话非常直接地表现了作者对整个中国历史上制度所存在的弊病的痛心和深切怀疑。从立意来看,主人公的心里活动不同主要源于作者想表现的人物本质不同,果戈里作品中的狂人为今昔生活完全不同的遭遇而痛心,是为个人求而不得的发狂,最后他呼吁母亲来“救救孩子”体现出他所追求的是同情、爱抚、个人的幸福;而鲁迅作品中的狂人为被封建制度剥夺的人性而痛心,是为不被人们理解的反遭到迫害的绝望发狂,最后他呼吁母亲来“救救孩子”体现出他追求的是去拯救未被旧制度礼教污染的干净孩子,要的是现实中的人们的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整个人类的进化,由此可见,二者的立意高度不同,所以即使语言一样所展现出来的心里活动也不同。
2.3“以狗喻人”表达的意义不同
二者虽同用“以狗喻人”手法,共呼“救救孩子”,却形同质异,存在本质区别。例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作者将狗人格化,通过两只狗的特殊对话来揭露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鲁迅通过将狗人格化来表示这是一条专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从而达到揭露官僚丑态和封建等级制度黑暗的目的。两位作家都选择通过“狂人”的发疯行为和视角来表达他们匡正和疗救社会的愿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狂人的愿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也意味着作者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失败了。
如果说,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害妄想症,那么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便是权力迷恋者。两位作者都选择通过“狂人”之口去表达一种匡正、疗救社会的愿望,这种宏愿正是“狂”的体现。很遗憾,最后两位狂人的愿望都落空了。鲁迅虽然赞同狂人的疗救行为,但对疗救结果却抱悲观态度。依照“原型”理论,《狂人日记》可以是“离家-探险-回家”童话的变奏,自以为“健康”的人物,力图治愈“病态”的环境,最后被环境所治愈。狂人指责封建制度,他从历史书的字缝里看出“吃人”二字,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吁。当读者以为狂人要干一番大事情的时候、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时,他投入他所指责的封建文化的牢笼里,成为封建文化的拥护者。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鲁迅和果戈里的作品创作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从鲁迅的写作来看,只有形式借鉴,例如二者虽同用“以狗喻人”手法,共呼“救救孩子”,却形同质异,存在本质区别,表达出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毕竟处于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阶级,其创作背景的差异比较显著:果戈理1834年创作时,正值十二月党人革命失败后的压抑时期,其作品仅是对农奴制的温和批判,充满悲观哀怨;而鲁迅1918年的创作则展现出对新时代的预见,字里行间透露出希望曙光。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果戈理未能看到民众力量,而鲁迅则看到了,并且敏锐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他作品中的“狂人”应该还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迟蕊.借鉴和超越: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93.
[2]陆衡.狂人形象的选择及其比较——论果戈里与鲁迅同名小说《狂人日记》[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6-21
[3]史加辉.论现代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27.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0.
[5]满涛译,【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78.
作者简介:胡江辉,出生年:1994.11.07,性别:女;职称:无;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欧美文学作品研究等。谭金铃(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作品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古典学研究等。
参考
迟蕊.借鉴和超越: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93.
陆衡.狂人形象的选择及其比较——论果戈里与鲁迅同名小说《狂人日记》[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6-21
史加辉.论现代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27.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0.
满涛译,【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78.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