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构建下壮族骨胡传承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壮族骨胡作为广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面临断代风险。本研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壮族骨胡的活态传承路径,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提出“三位一体”传承模式(抢救性保护、创新性转化、产业性开发),探索其文化基因解码、技艺传习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在广西靖西市的试点有效激活了骨胡的文化生命力,促进了乡土人才回流与特色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引言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壮族骨胡以其独特的骨质琴筒、蟒皮蒙面及婉转音色,承载着壮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审美精神。然而,随着传承人老龄化、青年群体离乡、现代娱乐冲击,骨胡技艺面临传承危机。本研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结合非遗保护理论,探索骨胡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路径,以期实现文化赓续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1 壮族骨胡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1.1 历史渊源
壮族骨胡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壮族先民的狩猎生活。最初,壮族人民利用动物骨骼制作简单的乐器,用于祭祀、祈福等仪式活动,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骨胡的制作工艺逐渐精湛,音色也更加优美动听,成为壮族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骨胡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见证了壮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1.2 文化价值
骨胡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的象征,其独特的造型、音色与演奏技法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力。通过骨胡的演奏,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1]。
骨胡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音色清脆明亮、婉转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在壮族民间音乐中,骨胡常与其他乐器如天琴、汇鼓等配合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壮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壮族地区,骨胡不仅是音乐演奏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骨胡的演奏能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2]。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承机遇与价值重构
2.1 壮族骨胡的文化生态价值与政策赋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命题在乡村振兴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内涵。壮族骨胡作为承载岭南稻作文明的活态文化符号,其传承曾受现代化进程冲击而面临断层危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骨胡艺术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政策锚点。作为壮族“八音”艺术的核心乐器,骨胡的制作技艺与演奏传统不仅是民间音乐的物质载体,更蕴含着壮族“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其琴筒以牛骨制作的工艺选择,暗合了稻作民族对牲畜资源的珍视;而旋律中频繁出现的五声音阶,与壮族梯田灌溉系统的节奏韵律形成文化同构。
从教育维度看,骨胡艺术进入乡村文化教育体系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可与现代音乐教育形成互补,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骨胡工作坊”课程已纳入乡村美育实践体系,通过“乐器制作-旋律模唱-民俗展演”的三阶教学,使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逻辑;另一方面,骨胡演奏中“以声传情”的表达机制,成为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学习《壮乡春早》等曲目时,能直观感受壮族人民对土地的情感联结,实现“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3]。
2.2 广西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资源转化契机
广西作为壮族聚居区,拥有12个世居民族的多元文化生态,为骨胡传承提供了独特的地域土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地方政府将骨胡艺术纳入“非遗+产业”发展框架,形成了“文化资源-经济价值-传承动力”的良性循环。例如,靖西市依托中越边境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骨胡艺术村”,该村通过非遗工坊将骨胡制作与壮族织锦、铜鼓纹样等元素结合,开发出骨胡造型文创产品系列,年销售额突破40万元,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
同时,广西“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为骨胡提供了新的展演场域。德天跨国瀑布景区的“壮乡音画”实景演出中,骨胡与天琴、马骨胡等乐器组成的“新八音”乐团,将传统曲目《迎亲调》改编为融合现代灯光技术的沉浸式表演,使骨胡从村落民俗活动的伴奏乐器,转型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IP。这种转化不仅激活了骨胡的艺术生命力,更通过游客的跨地域传播,使壮族音乐文化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此外,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地缘文化联系为骨胡传承注入国际视野。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框架下,骨胡艺术随广西文化代表团赴泰国、越南展演,其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法引发东南亚民族音乐学者的关注。越南谅山艺术学院已与广西艺术学院建立“跨境乐器传承工作坊”,共同研究骨胡与越南独弦琴的声学共性,这种跨国界的学术对话,使骨胡从区域性民间乐器升华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音乐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拓展了国际维度[4]。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壮族骨胡传承创新机制
3.1 文化生态赋能与政策驱动的传承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化振兴”核心板块,为壮族骨胡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则进一步将骨胡艺术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作为壮族“八音”器乐体系的灵魂乐器,骨胡的传承困境在政策驱动下正转化为发展机遇,其制作工艺中“以骨为筒、以竹为杆”的材质选择,暗合壮族“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演奏技法里“滑音模拟山歌声腔”的艺术特征,承载着稻作民族与自然对话的文化密码,这些特质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生态修复的重要载体。从教育维度看,骨胡艺术进入乡村学校美育体系具有双重价值:在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骨胡非遗传承班”中,通过“制作技艺-演奏技法-民俗语境”三阶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乐器操作技能,更通过《壮乡月令》等曲目学习,理解骨胡旋律与梯田农耕节奏的内在关联;而在靖西、巴马等乡村小学开展的“骨胡进校园”活动中,青少年通过模仿牛骨琴筒的制作流程,建立对民族文化的物质认知,这种“手作-声传-心悟”的教育路径,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认同的双向建构[5]。
3.2 “三维转化”驱动的乡村文化产业升级
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目标指引下,壮族骨胡的文化资源正通过“技艺-产品-场景”的三维转化,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广西非遗工坊建设工程中,武鸣区骨胡制作工坊创新采用“非遗技艺+现代设计”模式,将传统牛骨雕刻纹样与壮族铜鼓图腾结合,开发出骨胡造型的文创台灯、音乐盒等产品,通过农户参与骨材加工、纹样雕刻等细分环节,形成“一户一技”的乡村产业集群。在文旅融合层面,德天跨国瀑布景区打造的《花山音画》实景演出,将骨胡演奏与壮族天琴、铜鼓声效融合,通过“漓江渔火”“稻作祭祀”等场景重构,使传统民俗表演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演出中骨胡独奏《弄拉山韵》以梯田灌溉水系为声景背景,配合AR技术呈现的虚拟壮锦纹样,创造出“听觉-视觉-文化认知”的多维体验,带动周边民宿、手工艺店铺增收,实现了骨胡艺术从村落仪式到文化IP的价值跃升。
4 乡村振兴视域下壮族骨胡教学改革实践成效与社会价值
4.1 传承人核心素养的多维进阶
在“三维动态传承模型”驱动下,壮族骨胡传承人的专业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技艺生态重构-产业价值转化”的阶梯式培养,新生代传承人既掌握传统制作工艺中的骨材选材、竹节定调等核心技艺,又具备现代文化传播能力。据广西艺术学院教学实证数据显示,参与骨胡传承项目的学生中,90后传承人占比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68%,其创作的《壮乡骨胡新声》系列作品融合电子音乐元素,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音乐学专业学生完成的《壮族骨胡声学特征田野调查报告》,首次从物理学角度解析了骨筒材质对音色的影响机制,相关成果被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声学研究年鉴》。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表演专业学生通过“民俗场景复原-跨境艺术工坊-文旅展演”的三阶训练,形成跨文化创演能力。2024年中越边境文化节上,学生与越南谅山艺术学院合作的《山水和鸣》项目,将骨胡滑音技法与独弦琴泛音演奏结合,创作出融合两国音乐元素的新作品,被越南国家电视台作为“中越文化交流典范”专题报道。这种能力培养模式不仅夯实了骨胡传承的人才基础,更造就了兼具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文化人才。
4.2 传统音乐教育的困境突破与模式创新
“三维动态传承模型”有效破解了壮族骨胡传承中的三大矛盾:其一,通过数字化档案库建设,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师徒制”传承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已完成12位老艺人演奏技法的3D动态记录;其二,借助“非遗工坊+高校实验室”的协同机制,将骨胡制作工艺与材料学、声学研究结合,开发出仿生骨材替代材料,既保护动物资源又降低制作成本,相关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三,构建“线上传承云平台”,通过VR技术还原壮族“八音”民俗场景,使分散在各地的学习者可沉浸式体验骨胡的文化语境,平台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打破了地域限制对传承的制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上,项目组编写的《壮族骨胡传承与创新教程》被纳入广西高校“非遗教育”特色教材,教材创新设计“工艺图谱-声谱分析-民俗案例”三维教学模块,既保留传统工尺谱记谱方式,又引入现代音乐分析软件辅助教学,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这种“传统根基+现代方法”的教育模式,为民族乐器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4.3 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效能释放
壮族骨胡传承实践形成了“文化-经济-社会”的多维赋能效应。在文化层面,靖西市“骨胡艺术村”通过“非遗+节庆”模式,将传统“骨胡闹春”民俗升级为融合现代光影技术的《壮乡骨胡之夜》实景演出,,使骨胡从村落仪式乐器转变为乡村文化地标;在经济层面,骨胡产业链带动的“制作-培训-演出-文创”生态,创造就业岗位180余个,其中非遗工坊开发的骨胡纹样银饰、骨制琴弦U盘等产品,助力37户脱贫户实现“一户一艺”的稳定增收。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骨胡艺术成为展示中国乡村文化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202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广西艺术学院学生表演的《跨境骨胡协奏曲》,通过中越两国艺术家的实时云合奏,将壮乡旋律与湄公河流域音乐元素融合,相关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播放量超累计超过50万次,越南《人民报》评价其“展现了乡村文化遗产在全球化时代的再生力量”。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增强了壮族音乐的国际影响力,更通过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国-东盟乡村发展经验的交流互鉴。壮族骨胡的传承实践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激活文化记忆、重构社区认同、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元功能。当骨胡的旋律再次回荡在壮乡梯田之间,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乐器技艺的延续,更是乡村文化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结语
壮族骨胡的传承实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文化遗产活化的多元可能。这一承载着岭南稻作文明基因的乐器,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技艺生态重构-产业价值转化”的三维传承模型,不仅实现了制作技艺与演奏传统的活态延续,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生态的关键纽带。从靖西非遗工坊的骨材雕刻到德天景区的沉浸式展演,从高校课堂的声学研究到跨境艺术工坊的跨国对话,骨胡艺术已突破单纯的乐器范畴,升华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民族与世界的文化媒介。
实践表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植根于乡村振兴的现实土壤,通过“传统技艺-现代教育-产业创新”的协同机制,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经济活力的传承生态。壮族骨胡的“三维动态传承模型”为同类非遗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既要深挖乐器背后的民俗逻辑与生态智慧,又要借助数字技术与文创思维实现价值转化,更要通过跨境文化交流拓展传承视野。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壮族骨胡的传承仍需在技术融合与理论创新中持续探索。如何将AI音乐生成技术与骨胡即兴演奏传统结合?怎样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传承的数字认证体系?这些问题亟待学界与业界协同攻关。正如骨胡琴筒中回荡的稻作山歌,非遗传承的旋律只有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和声中奏响更富生命力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M].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2):65-73.
[3]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5-12.
[4]刘炎昌.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关系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0.
[5].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3(02) :96-107.
[6]陈坤鹏.骨胡改良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3):90-94+134.
作者简介:刘炎昌(1990-),男,汉族,山东莱芜人,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歌学院器乐与理论教研室主任,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构建下的壮族骨胡传承与发现研究》,2023KY0159”项目资助。
参考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M].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2):65-73.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5-12.
刘炎昌.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关系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0.
葛文杰.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3(02) :96-107.
陈坤鹏.骨胡改良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3):90-94+13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