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从马克思致卢格书信研究其早期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作者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马克思1842年至1843年致卢格的三封书信,探讨其思想轨迹变化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揭示从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以及“从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的思想主张和与卢格的思想分歧,凸显这一时期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研究有助于明晰其思想转变过程,以及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值得深入研读。

引言

1 马克思与卢格的关系与书信的社会历史背景

1.1马克思与卢格的相识与共同合作

1.1.1 马克思与卢格的相识背景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接触青年黑格尔派,参加“博士俱乐部”活动。卢格是青年黑格尔派代表,其主编的《哈雷年鉴》对马克思影响深远。1841年马克思博士毕业后投身现实批判,以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为对象,1842年1月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寄给卢格,获高度评价。同年10月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与卢格保持书信往来,卢格钦佩其思想,希望合作推动社会变革[1]

1.1.2 两人的共同合作——《德法年鉴》的创办

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实行严格书报检查制度,1843年3月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因批判专制制度被查封,卢格的《德意志年鉴》也被迫停刊。两人决定合作创办《德法年鉴》,马克思移居巴黎筹备,该杂志为马克思思想转变提供新平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2]

1.2 书信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书信是在德国政治专制、经济变革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在那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也为马克思想的转变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3]

1.2.1 政治层面:普鲁士专制统治的压迫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9世纪40年代,德国处于德意志联邦时期,普鲁士政府作为最大的邦国之一,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普鲁士政府的政治体制只维护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普通民众没有政治权力和利益保护,最终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随着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不断加剧,德国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1.2.2 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面临困境

1842年-1843年,德国的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进程加快,工厂和企业不断涌现,铁路建设蓬勃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注入动力。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人阶级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极其艰苦,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面临着工资低、工时长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导致工人阶级苦不堪言,造成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渴望变革,但却面临巨大的困境[4]

1.2.3 思想文化层面: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发展,思想文化十分活跃

19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青年黑格尔派在德国思想界活跃起来。青年黑格尔派继承黑格尔哲学思想,主张以自我意识为武器,勇敢地批判宗教,宣扬信仰自由,并且强调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批判,但更多只是理论批判,停留在学术思想层面。当时,青年马克思也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另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在德国逐步展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让众多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引起共鸣,纷纷开始创作,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思想启发与理论灵感[5-7]

2 1842年-1843年马克思致卢格三封书信的内容梳理研究

2.1 1842年11月30日的书信

马克思在实践中意识到,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力量。这封书信不仅是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

2.1.1 对“自由人”的批判:马克思对于只是空谈理论而脱离现实的哲学家进行批判

马克思在这封书信批判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的成员,这些“自由人”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一部分。他们热衷于空洞的理论批判和脱离现实的极端批判。马克思在书信中提出了他们作品的不足之处,马克思认为这些作品是“从无拘无束的、长裤汉式的且有随意的形式上看待自由”,没有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来进行,只是浅显地进行表面地学术理论批判,不是“从自由的即独立的和深刻的内容上看待自由”。[2]P2针对“自由人”的情况,马克思在书信中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批判要结合社会现实,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随意地发表一些空洞的理想主义的言论者。马克思提出的这一要求体现了马克思开始关注实际,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开始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逐步发展自己的理论思想。

2.1.2 强调关注社会具体现实问题:马克思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马克思在书信中指出,这些文章是“在偶然写写的评剧之类的东西里塞进一些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条,即新世界观,是不适当的,甚至是不道德的。”[2]P2可见,马克思批判这些文章写的太过潦草,只是在文章里胡乱地加入上一些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东西,缺乏实际意义。并且,马克思在书信中要求他们“要真讨论共产主义,就要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切实地加以讨论。”当时的马克思强调关注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不是盲目自信地批判,认为批判要结合社会具体实际,以实践为基础,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空洞地谈论。

2.1.3 强调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思想转化发展,要求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批判

在书信的最后部分,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理论的批判大多以宗教作为出发点的情况,马克思也有所强调“要更多地在批判政治状况当中进行批判宗教,而不是在宗教当中来批判政治状况”。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浮于表面的,要想进行深层次透彻地批判就要认清政治状况,在当前的政治状况中去批判宗教,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对此,他解释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失,宗教也将自行消亡。”并且,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也论证了宗教。他指出,“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只强调宗教本身,把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与宗教向剥离,这样的批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现实苦难,要在“批判政治状况中进行对宗教批判”。这种思想主张体现了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要求对社会现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种思想转变为马克思后来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42年11月30日马克思致卢格的书信,不仅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这封信中表达了对空洞理论的不满,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这一思想为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产生深远影响。

2.2 1843年3月的书信

2.2.1 对德国专制制度的批判:马克思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深刻剖析

荷兰的发展让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德国的黑暗困境,他称德国社会状况为“民族羞耻”。德国是半封建国家,“自由民主”虚假,书报检查制度限制言论。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未触及根本,马克思意识到政治解放不是最终目的,人的解放才是关键。

2.2.2. 马克思思想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对社会变革的分析与探索

马克思写这封书信时正在去荷兰旅行的船上,马克思根据当时荷兰和法国的报纸,来推断出德国已经深陷泥潭。马克思在信中具体分析了德国现实情况,并探索改变现存状况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德国社会困境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国家制度的畸形”,羞耻能引发民族觉醒,但德国爱国者未觉醒。他意识到要消除旧制度、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社会变革,而人的解放需从社会生活入手,回归现实。

1843年3月马克思致卢格的书信,不仅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变革的探索以及对革命实践的初步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基础。

2.3 1843年9月的书信

2.3.1 明确《德法年鉴》的任务:马克思对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认识

马克思赞成创办《德法年鉴》,认为它为“真正思维着的独立的人”提供新集结点。他明确提出其任务是批判旧世界、探索新世界,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解决“旧世界”矛盾,建立“新世界”。

2.3.2 强调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马克思对革命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3.3 完成思想转变: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并初步构想共产主义

1843年5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城,直到10月才奔赴巴黎。在这期间,马克思从社会退回书房,深入研究历史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思想取得巨大进步。

马克思分析了内部困难和外部障碍,提出要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这种批判要触及政治和宗教领域,不怕结论和冲突。他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与卢格认为德国只能进行理论批判的观点不同,推动了自身革命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德法年鉴》的任务,表明其共产主义思想倾向,推动他从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他批判空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主张关注人的本质现实性,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他认为要从社会冲突出发,结合实际利益和矛盾进行批判,提出意识革命概念,总结办刊倾向是“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1843年9月马克思写给卢格的书信是马克思完成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这封书信不仅明确了《德法年鉴》的任务,也在结尾部分交代了办刊倾向。并且,强调了对社会现存一切的无情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为后来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结

这一时期马克思经历思想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1842年11月30日书信批判“自由人”,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从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1843年9月书信提出对现存一切无情批判,从批判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

书信呈现马克思政治立场变化。早期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思想局限于黑格尔体系,与该派有分歧。随着对社会现实认识加深,他逐渐否定德国专制制度,主张社会变革,从哲学家向革命家转变,形成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立场,为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奠定基础。

马克思反对空谈,强调实践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中,应深入社会现实,关注矛盾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中国脱贫攻坚战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未来社会发展仍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德国专制统治等,主张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在当今时代,面对新事物要以批判态度看待,批判不是单纯否定,而是要在否定中获得经验,“扬弃”旧事物,推动社会发展需坚持批判精神,锻炼辩证思维。

总之,这三封书信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重要遗产,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启发和理论指导,我们应重视马克思恩格斯书信文集研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8):27-3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3-10.

[3]王霞.致卢格的三封书信与马克思的“两个转变”[J].人民论坛,2020,(33):88-90.

[4]聂锦芳.“思维着的人”的思索与“愚人船”的命运——重温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16,(10):5-25.

[5]陈力丹,罗了.马克思的办刊方针:批判与思考——解读马克思主义办刊思想的最早文献《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J].新闻界,2012,(10):65-66.

[6]臧峰宇.以社会理智确立新世界的新原理——兼论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思想关系[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5-10.

[7]李淑梅.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J].思想战线,2009,35(06):62-66.

参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8):27-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3-10.

王霞.致卢格的三封书信与马克思的“两个转变”[J].人民论坛,2020,(33):88-90.

聂锦芳.“思维着的人”的思索与“愚人船”的命运——重温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16,(10):5-25.

陈力丹,罗了.马克思的办刊方针:批判与思考——解读马克思主义办刊思想的最早文献《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J].新闻界,2012,(10):65-66.

臧峰宇.以社会理智确立新世界的新原理——兼论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思想关系[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5-10.

李淑梅.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J].思想战线,2009,35(06):62-6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