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研究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媒介生态的持续演进,新媒体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多元化传播方式和交互性特征为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的基本内涵,系统阐述了精准化改革在提升教育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拓展影响范围以及推动方法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教育对象识别、内容设计、载体选择、效果评估及要素协调等维度深入探讨了改革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构建精准化教育体系、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的有效路径。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等特征,为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旨在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的内涵、意义、关键要素及实施路径,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更好服务新时代育人目标。
1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的基本概念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是指在多元网络媒介技术支持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思政教育对象进行精细化分析,依据其思想状况、兴趣偏好、行为习惯等特征,科学制定个性化教育内容,选择恰当传播渠道和媒介形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该概念强调以数据驱动为核心,融合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突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局限,推动思政教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1]。
2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2.1 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精准化改革能够显著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依据数据形成较为清晰的“思想画像”,进而实现分类引导、分层施教。例如,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数据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学生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的关注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差异化的教育策略。通过内容定制与推送机制,思政教育内容得以与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现实问题相契合,增强教育的现实关联度[2]。
2.2 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呈现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多媒介融合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具备更强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在精准化改革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内容策划与创意表达,有效提升传播吸引力。例如,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以价值观引导为主题的校园故事、榜样人物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思政教育在形式上融入情境化、趣味化、互动化元素,使教育过程不再枯燥单一,更易为学生接受与主动参与。精准化机制通过对受众兴趣点的挖掘,实现内容与受众情感需求的深度对接,增强教育的情感渗透力。在具体实践中,“微思政”“情景剧式思政课”等新模式的兴起,正是对传统话语体系的革新,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感染范围和情绪驱动力[3]。
2.3 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受众基础。在精准化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通过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平台开展内容传播,使教育覆盖面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教育内容的多平台同步发布与精准推送机制相结合,可实现对不同群体的有效覆盖,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思政课程、云端讲座、虚拟课堂等形式的快速发展,彰显了新媒体在保障教育持续性方面的独特优势。精准化改革通过建立“用户画像”系统,对不同专业、年级、地域的学生群体进行细分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与均衡分配。教育影响力也因内容的可分享性与网络互动功能得到显著增强,形成“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传播格局。通过话题引导、舆论引流等方式,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讨论与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植入[4]。
2.4 推动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迎来了系统性革新。精准化改革推动教育者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以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通过数据挖掘与行为分析,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设置。例如,使用智慧教学系统可根据学生学习轨迹推荐个性化教育内容,实现从统一讲授到定制推送的转变。教育方法也从传统的“讲授式”逐步演化为“互动式”“探究式”和“项目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能力培养。新媒体工具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的引入,使思政教育场景更加真实生动,提升学生沉浸感与体验感。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的关键要素
3.1 精准识别教育对象
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依托新媒体平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对教育对象进行多维度识别与系统性刻画。高校管理平台、学习系统、社交网络平台等可为识别提供丰富数据来源,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参与度、网络行为、兴趣标签、情感倾向等信息,形成精细化“用户画像”。这一画像有助于揭示学生在政治价值观、社会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进而构建教育对象的分类体系,区分出重点引导群体、普通教育群体与特殊关注群体,实现分层分类管理。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需具备数据素养与分析能力,借助智能分析工具如情感分析算法、聚类分析模型等技术手段,挖掘学生潜在需求与思想态度的变化趋势,确保教育内容与策略的匹配度。
3.2 精准设计教育内容
精准化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学生思想状态与现实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时代主题与青年群体的关注焦点,构建具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现实关切的教育内容体系。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情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等主题进行模块化构建,确保内容结构合理、主线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开发需依托专家团队与内容策划机制,融合学术研究成果与热点社会议题,增强理论说服力与现实吸引力。在内容表达方式上,需根据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与认知特点,运用叙事化、情境化、可视化等策略,提升内容的可接受度与传播力。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成系统与语义识别工具,可实现内容的个性化调整与动态更新,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5]。
3.3 精准选择教育载体
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精准化改革,离不开对传播载体的科学选择与有效整合。教育载体不仅是信息承载工具,更是影响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媒介。在具体实践中,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小红书、学习强国等平台各具传播优势,需依据受众媒介接触习惯与使用频率进行平台适配选择。对于偏好短视频内容的群体,抖音与B站可作为主要传播渠道;而对重视图文信息的受众,则应重点利用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进行内容推送。新媒体载体的选择应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互动性与沉浸感,采用直播、弹幕互动、评论区引导等功能强化用户参与感与反馈机制。在技术层面,结合大数据分析与用户行为追踪系统,可实时调整内容分发策略,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提升传播精准度与教育实效。
3.4 精准评估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改革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动态、可量化的评估体系,以全面反映教育过程的实际成效和受众的思想变化。传统的考试与问卷方式难以全面捕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反馈,因此需引入多元化评估机制,包括用户行为分析、情感倾向识别、内容传播轨迹追踪、在线互动数据挖掘等方法,构建覆盖“前评估—中监测—后反馈”的全流程评估体系。在技术路径上,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与社会化媒体分析工具的集成,可以量化受众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参与度与认同度。例如,分析视频观看完成率、评论内容情感倾向、点击转发频次等指标,可初步判断内容传播的效果与情感共鸣层级。
4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的实施路径
4.1 构建精准化教育体系
高校在推动思政教育精准化过程中必须构建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教育体系,确保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估环节高度契合。该体系应基于“数据驱动—内容定制—多元传播—动态评估”的闭环逻辑,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保障各环节协同运作。教学管理部门需制定科学的思政教育标准体系,明确精准化教育的内容结构与实施规范,推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系统化建设。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多样化需求与时代价值导向进行模块化配置,涵盖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网络互动等多种教育形式。
4.2 完善技术支撑平台
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中必须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功能完备、运行稳定、安全可控的技术支撑平台,为教育全流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信息化建设部门应整合教育大数据平台、学习行为分析系统、智能推荐引擎、舆情监测工具等多种功能模块,形成统一入口、分层管理、智能响应的综合技术系统。平台应具备用户画像生成、内容智能分发、行为路径追踪、效果动态评估等核心功能,支持多终端同步运行与跨平台数据联动。技术平台建设需注重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配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异常监测等安全机制,确保平台运行合规高效。平台界面设计应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与人性化交互体验,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使用黏性与参与度。
4.3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
高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过程中应构建科学高效的动态反馈机制,确保教育活动的实时优化与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测部门需建立覆盖教育全过程的反馈系统,利用智能数据采集与行为分析技术,实现对教学内容、学生反应、传播效果等维度的即时监控与动态调整。系统应整合学习平台数据、社交媒体互动、课堂表现记录、在线评论信息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维度实时反馈模型。反馈机制需包括自动化数据采集、智能预警推送、人工干预与策略修正等功能环节,确保教育实施与受众需求之间保持高度一致。
4.4 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政教育队伍的能力建设,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强、理论基础扎实、传播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人事与师资管理部门应制定系统化培训计划,围绕新媒体素养、数据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话语表达能力等核心领域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升教师应对新媒介环境与精准化教育要求的综合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应引入校内外专家资源,组织专题研修、案例讲解、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推动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
5结语
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精准化改革不仅是适应媒介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实施思政教育精准化改革,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多样化特征,科学设计符合受众需求的教育内容,合理运用各类新媒体载体,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并确保各要素间的有机协调。通过构建系统性的精准化教育体系,借助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完善的动态反馈机制,同时加强教育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精准化转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玲, 朱世友.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N]. 新华日报, 2025-04-18 (016).
[2]许清清.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J]. 快乐阅读, 2025, (02): 120-122.
[3]罗唤, 陈禹辛.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应用化工, 2024, 53 (04): 1011.
[4]蔡蓉.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 (19): 110.
[5]张淼, 张志刚.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研究——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 (05): 256.
作者简介:文东来(1997—),男,汉,江西九江人,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
王金玲, 朱世友.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N]. 新华日报, 2025-04-18 (016).
许清清.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J]. 快乐阅读, 2025, (02): 120-122.
罗唤, 陈禹辛.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应用化工, 2024, 53 (04): 1011.
蔡蓉.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 (19): 110.
张淼, 张志刚.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研究——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 (05): 256.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