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现实样态与未来路径
摘要
本文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议题,厘清其历史变迁与当下呈现,包含经济、文化、社会等,探究内外因素对民族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分析其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稳定与进步的价值,采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的分析角度,呈现新疆民族融合景象,为区域协调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支持。1.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带,由多个民族聚居并相互交融,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在此地生息发展,彼此之间的来往交流,成为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区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认同,并且以此为契机推动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局面形成,经济发展迈向前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对新疆各个民族之间发生往来的事情加以探讨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理论价值。
2.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
2.1远古至先秦时期:族群互动的发端
新疆地区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考古发现显示,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用火遗迹等,证实当时这片土地上的原始群体虽未形成明确民族划分,但已因生存需求产生互动:联合围猎大型猎物、分食食物,交流采集植物的生长规律与成熟时机。这种围绕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的初步联系,如同星火,为后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基础。
进入先秦时期,塞人等族群凭借骑射技艺与游牧文化逐渐活跃,其活动范围的扩展推动了与周边族群的接触。与此同时,西域与中原地区形成早期间接联系:游牧部落的迁徙成为文化传播载体,他们携带和田美玉、优质皮毛等西域物产东进与中原交换,促使中原青铜锻造、农耕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传入新疆,初步构建了跨区域民族交往的框架,为后续深入交流埋下伏笔[1-3]。
2.2秦汉时期:统一格局下的交融起步
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经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政治保障。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经济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粟特商人作为丝路贸易的中介,不仅推动物质交流,更成为文化技术的传播者——将中原造纸术、印刷术带入西域,同时将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
文化层面,中原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随人员往来在西域传播;西域音乐(如龟兹乐舞)、舞蹈、宗教等亦传入中原,深受宫廷与民间喜爱;西域民族主动学习汉语以便利经贸交流,中原对西域民族的认知也从模糊走向具体。
2.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交融的深化与拓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中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从未中断。北方游牧民族(如高车、柔然)的迁徙涌入,使新疆民族交往呈现更复杂的态势:高车的高轮大车制造工艺、柔然的畜牧技术传入西域,推动当地交通与畜牧业发展,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渐融合,新族群不断涌现,文化与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隋唐时代,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立进一步巩固了西域治理,民族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突破。经济上,丝绸之路繁荣空前,中原灌溉技术传入西域,提升了农田产量;西域葡萄种植与酿酒技术东传,丰富了中原经济作物种类。手工业领域,各民族工艺互学互鉴,推动技术创新。
文化方面,佛教在西域鼎盛发展,佛寺林立、高僧辈出,同时祆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传播,形成文化交融的繁荣局面。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相互影响,莫高窟、千佛洞等遗存的壁画与雕塑,直观展现了各民族艺术交融的盛景[4-6]。
2.4宋元明清时期: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强化
宋元时期,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元朝大一统后,西域正式纳入版图,蒙古族进入西域后与当地民族长期融合,催生新的民族共同体。贸易层面,陆上丝绸之路虽受战争影响,草原丝绸之路则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新通道,西域凭借地理优势成为东西方贸易中转站,各民族商人推动了物资流通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新疆民族交融在中华民族一体格局中进一步深化。清朝统治新疆后,推行屯田戍边政策,汉族、满族等民族移居新疆,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共同开发边疆:汉族带来先进农耕技术,与当地民族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商业贸易中各民族合作形成繁荣市场。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教育体系建立,满语、汉语、维吾尔语等成为官方文书与民间交往的重要工具。面对外来侵略时,各民族并肩作战、捍卫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3.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样态
3.1日常生活层面的多元互动
当代新疆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交流呈现频繁化、自然化特征,构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活图景。在城市社区中,多民族聚居格局促进了邻里互动:多个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各族居民在周末齐聚社区活动中心,共同参与包饺子等民俗活动——有人擅长擀制面皮,有人精于调制馅料,有人创新饺子造型,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心理距离。这种社区互动机制,成为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节点。古尔邦节前,哈萨克族家庭常邀请汉族、维吾尔族邻居共尝特色美食;春节期间,汉族家庭亦邀请少数民族朋友同包饺子、共赏春晚。部分乡村中,不同民族家庭自发组成节日庆祝小组,共同策划活动、分工协作(如布置场地、编排节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样态,使民族团结情谊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升华[7]。
3.2文化领域的互鉴与创新
文化互鉴是民族交往的精神纽带,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呈现“互学互鉴、创新发展”的特征:
艺术创作融合:音乐领域,音乐人将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悠扬旋律与电子音乐节奏结合,创作的作品在新疆及全国广受欢迎;各大音乐节上,民乐与现代音乐的跨界融合常引发震撼反响。舞蹈创作则从多民族舞蹈中汲取元素——如维吾尔族旋转、哈萨克族健步、蒙古族豪放舞姿,编排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感的剧目,舞者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成为展示文化融合之美的视觉盛宴。
语言文字互学:随着教育普及与交流扩大,少数民族群体汉语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汉族群体也积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形成“双向语言学习”趋势,为跨民族沟通搭建了桥梁。
文化遗产共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年轻人向长辈学习技艺,不同民族间交流传承经验;丝绸之路新疆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多民族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借助现代技术协同开展研究,推动文化认同与共享。
3.3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合作
经济合作是民族交往的物质基础,新疆各民族在产业发展中形成“竞争互补、协同共进”的格局:
农业领域协同:汉族农业专家将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如棉花改良、病虫害防治、若羌红枣种植)引入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凭借对当地气候、土质的熟悉提供传统种植经验,共同推动棉花产业发展。采摘季,多民族劳动者协作提升效率;加工销售环节,各族从业者合力塑造新疆棉花品牌。瓜果产业中,汉族果农的先进种植与保鲜技术提升产量品质,少数民族果农的传统种植方式保留风味,吐鲁番葡萄种植户在丰收季共同采摘、晾晒,并探索电商销售渠道,让新疆瓜果走向全国。
工业与服务业协作:能源产业中,多民族工程师、技术人员在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项目中协同攻克技术难题;旅游业发展中,各族群体共同开发景区、设计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从产品打造到服务提供形成产业链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与民族交往互促发展。
4.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
4.1内在机制: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成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根基,在各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敌、拓展边疆的岁月里,逐渐培育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品丝路往昔记忆与家国情感,中华民族主张的团结聚合、爱好和平、勇敢无畏、奋进自强等价值理念,深深地嵌入到新疆的各民族文化,成为聚合的精神支柱。以木卡姆艺术、《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瑰宝,不仅仅展现了本民族特色,也是中华文化关键组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展览、组织校园活动等形式,新疆各族青少年在传承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各民族进行深度的相互交往、沟通及交融。
4.2外部环境:政策支持
国家跟地方政策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坚实保障框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交通、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强化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各族群体的获得感,地方政府开展相关政策实践,推进教育、就业跟文化深度融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推行双语教育、就业帮助等措施等极大促进多民族交往。各界共同营造互助氛围,例如媒体对民族团结典型事例进行宣扬,志愿团体实施结对帮扶、青少年交流活动等,全社会共同抵制分裂思想,弘扬“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主张,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
5.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未来路径
5.1深化教育引领,夯实思想基础
教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基所在,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全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幼儿园到大学,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国家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学校教育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开设专题课、组织社会实践、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族学生在校园里互相了解、交朋友,社会教育也要加强,运用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形式,向各族群众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增强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
5.2促进经济协同,巩固物质基础
继续深化新疆经济协同发展,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给予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加大对新疆特色产业的扶持,促使农业走向现代化进程,工业完成转型升级,服务业不断开拓创新之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与合作契机,并吸引各民族群众积极投身其中,加大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力度,尤其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来扩大新疆与内陆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范围,在更宽广区域内的经济交流中使各民族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共富共赢,通过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开展。
5.3创新文化交流,增强精神纽带作用
改进更新文化的交往交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更多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民族文化艺术节,文化遗产交流研讨会等,给各民族文化的表现,交流,互相观摩给予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数字文化交流平台,促使各民族文化资源做到分享,推进文化更新。而且对文化交流加以引领和经营,抵制不好的文化干扰,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5.4健全政策保障,优化社会环境
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各族群众公平享有,破除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惩治民族分裂、极端主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安全、公平、有序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环境。
6.结语
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长,自汉世设置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开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不断强化,多民族在生活、生产、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和谐共居,文化交流互鉴、经济协同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区域发展战略共同铸就良好格局,应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推动经济协作进程、扩大文化交流范畴、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持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及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焱,段琼.文化润疆——文化发展视角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山西科技报,2024-07-22(B05).
[2]黄祥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的体现:清代新疆地区书院掠影[J].中国民族,2023(07):50-51.
[3]于靖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J].小康,2019(07):81.
[4]张云,张付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44-47.
[5]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01):61-70.
[6]杨生明.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J].理论观察,2017,(08):75-77.
[7]阿娜尔古丽·吐尔逊.加强新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几点思考[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新疆阜康市碧琳城觉海善缘阁;,2017:163-164.
作者简介:呼斯勒(1999.9-),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字
参考
张光焱,段琼.文化润疆——文化发展视角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山西科技报,2024-07-22(B05).
黄祥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的体现:清代新疆地区书院掠影[J].中国民族,2023(07):50-51.
于靖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J].小康,2019(07):81.
张云,张付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44-47.
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01):61-70.
杨生明.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J].理论观察,2017,(08):75-77.
阿娜尔古丽·吐尔逊.加强新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几点思考[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新疆阜康市碧琳城觉海善缘阁;,2017:163-16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