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摘要
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十分重视中国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为近代中国青年指引了前进方向。李大钊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观、理想信念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不仅对青年明确人生方向、锻炼能力、提升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重要价值,而且也对切实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新时代要积极通过构建思政小课堂、拓展社会大课堂、利用红色资源等路径进一步发挥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以此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1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1.1 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从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给青年开出“当以国家为重”的良药,指出“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1]。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西方社会对我国虎视眈眈,面对西方社会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比如通过美剧、英文歌等西方文化向我国青年输入个人主义价值观,我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正在流失。李大钊教育青年:“旧时代的青年讲修养的,犹且有‘先忧后乐’的话,新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的人吗?[1]”他认为青年做出个人价值选择前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2],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在于为国家做贡献,也在于为全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观
李大钊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多次工农群众运动,他的青年教育思想是在火与血的淬炼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知识武装头脑,发挥知识指导实践的作用。李大钊反对学生当“蛀书虫”,应该“把眼光放远大一点”,“开扩视野”[3],他认为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实践的根基,可以从理论上指导实践的方向。二是用思想引领行动,发挥思想塑造人格的作用。李大钊不仅自己深入到工人中去与劳动者交流,还鼓励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4]。他通过实践活动,将先进的思想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民众,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精神。三是用个体激发创新,发挥个体推动进步的作用。李大钊认为:“古今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而邪说淫辞,则又未必果为邪说淫辞也”[3],他鼓励青年敢于打破旧观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行动贵在把握时机,不可坐等观望或沉溺抱怨。李大钊还指出:“若而青年,方为动的青年而非静的青年,方为活泼泼地之青年,而非奄奄待死之青年”[5],这里所谓的动,就是鼓励广大青年适应时代变化,敢于创新。
1.3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
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坚定了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他在文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5]。在当代青年深受倡导贪婪、侵略、享乐主义及虚无主义的文化侵蚀,道德底线亦不断被挑战的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以其理论的丰富性和政治上的坚定性,显得尤为宝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宝贵的思想财富却逐渐被人们淡忘。通过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学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温,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2.1 有利于青年明确发展方向,矢志报国
新时代的青年处在一个物质主义笼罩,功利主义主导的时代,迷茫焦虑的青年群体背后是严重的信仰危机。李雅丽对近五百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普遍在大学教育、社会道德、爱情和未来前途方面感到迷茫,迷茫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定位模糊、道德教育滞后、形式主义校园文化、孤独感和理想信念缺失等因素[6]。一方面,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帮助青年在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探索中找到方向。通过培养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青年可以超越个人利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在服务社会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另一方面,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劳动的重视和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推崇,为青年提供了全面发展的路径。通过参与劳动和追求科学真理,青年可以在克服孤独感和文化缺失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精神,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2.2 有利于青年锤炼过硬本领,学以致用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深远的实践指导和精神激励,它引导着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凝聚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首先,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是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李大钊强调青年群体应该“鼓舞畅旺之气力,奋发活泼之精神,与兹罪恶之社会宣战,使之日进于光明”[7],他鼓励青年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这种奋斗精神贯彻了整个中华民族革命史,是当代青年在新征程必须发扬的精神风貌。其次,舍身忘己是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李大钊看来,牺牲就是爱,爱的方法就是牺牲。他强调要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为青年群体应“拿出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7]。想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创造中国的新纪元,李大钊认为这必然离不开青年的流血牺牲,但如果牺牲能够“灭绝黑暗”,青年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因此他的青年教育思想有利于当代青年对时代需要做出响应,以实践作为价值指引,用真功夫硬本领回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2.3 有利于青年补足精神之钙,不忘初心
目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信息获取途径空前丰富,各种思想观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这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带来了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光有朴素的感情还不够,还必须有强大的理论信仰作支撑,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这一理论来源为他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强调青年学生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是青年的两条腿,有助于青年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不移。李大钊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坚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利于补好青年精神上的“钙”,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引导广大青年以后浪般澎湃的赤子之心肩负起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把实现青年的个人梦想放在历史坐标里去。
3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3.1 推动思政小课堂,重视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体现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且它的目标和任务与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核也是高度契合的。我国应该重视高校思政课育人这一主渠道,通过思政小课堂实现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普及。首先,要利用思政小课堂推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传播。如定期开展以李大钊为主题的座谈会、史实分享,让学生深入探讨李大钊关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理念以及自己是如何看待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其次,要挖掘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深度。教师可以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学到贯穿科技发展历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到李大钊的为民情怀、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通过激起学生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外自行了解李大钊生平以及发掘相关史料,使新时代青年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立场不模糊,能够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和社会思潮,坚定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2 善用社会大课堂,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李大钊高度重视青年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既是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青年需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完成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深度认知,在思政小课堂学到的理论观点要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如青年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搭上学校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走访调研、参观学习等形式深化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认识,引导学生切身感受、身体力行践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其次,青年需要从社会大课堂中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新思想新内容。当代青年要想发现问题就必须深入基层,如通过参与田野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直接深入农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此外,青年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术会议等,把握好时代脉搏,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3.3 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先锋模范的榜样作用
学习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能够发挥其强大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功能,让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首先,将与李大钊相关的红色资源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活用数字技术,拓宽红色资源传播渠道。其次,运用当地红色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体验环节,激起青年学生的深度共鸣。通过在校内举办经典红色作品演绎活动,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征文活动、红色影片观影活动等,发挥历史先进人物宣传教育价值,使学生对李大钊以及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等有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在校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纪念馆和烈士公园,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感受到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唐山为例,可以带领学生去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去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领略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最高峰”,深入挖掘和借鉴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4]。
4 结语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先驱智慧的结晶,以 “担当 - 实践 - 信念” 为核心,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思想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破解当代青年成长困惑的精神钥匙,更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思想引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挖掘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通过课堂浸润、实践淬炼与红色传承多维路径,方能让青年以 “青春之我” 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参考文献
[1]杨华.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与实践述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9,(05):70-74.
[2]蔡诗敏.论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2):101-105.
[3]常进军,李继华.试析李大钊的大学教育思想[J].江苏高教,2011,(05):55-57.
[4]胡冰,尹景瑞,李旺泽.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109-112+124.
[5]龚建峰.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2):15-18.
[7]李雅莉.当代青年学生迷茫感原因分析——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调查谈起[J].人民论坛,2011,(32):238-240.
[8]张舒,蔡胜.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5):12-17.
作者简介:倪纾瑶(2002-)女,湖南岳阳人,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
杨华.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与实践述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9,(05):70-74.
蔡诗敏.论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2):101-105.
常进军,李继华.试析李大钊的大学教育思想[J].江苏高教,2011,(05):55-57.
胡冰,尹景瑞,李旺泽.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109-112+124.
龚建峰.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2):15-18.
李雅莉.当代青年学生迷茫感原因分析——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调查谈起[J].人民论坛,2011,(32):238-240.
张舒,蔡胜.李大钊青年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5):12-17.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