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叙事学视角下《雪的练习生》研究

作者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中国

摘要

日籍女作家多和田叶子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雪的练习生》一书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动物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祖孙三代北极熊的故事。在第一部《外婆的退化论》中,讲述了熊外婆本是苏联的马戏团明星,因写自传而被迫流亡的故事;在第二部《死亡之吻》中,讲述了女儿托斯卡与女驯兽师在梦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的关系,最终完成了“死亡之吻”这一表演的故事;在第三部《想北极的日子》中则是讲述了孙子克努特在柏林动物园中的故事。本文将从非传统叙事策略的实践、动物叙事、梦境叙事三个方面来对《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

引言

多和田叶子出生于日本,后赴德国汉堡修读研究生学位,长期坚持使用日德双语进行文学创作,是世界文坛上越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当代日本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擅长使用犀利的文字打破语言和物种的界限,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先锋式的创新,同时也对世界文坛的跨文化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非传统叙事策略的实践

多和田叶子在《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中主要运用了两种核心的非传统叙事策略:一是通过多重视角构建女性主体叙事,二是广泛使用具有深刻内涵的隐喻与象征穿插在叙事中。

1.1 多重视角的女性叙事

女性主义题材的文学常采用多重视角来进行叙事,通过不同女性角色的视角来进行叙事,从而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去了解女性角色。在《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三个核心的女性角色[1]:北极熊外婆、托斯卡和人类驯兽员厄休拉。在《外婆的退化论》中,熊外婆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形式来展开叙事,但熊外婆身上的“性别”标识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她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流亡的作家,而不是一个“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在《死亡之吻》中,熊外婆的女儿托斯卡因为对剧本中的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物种歧视提出抗议,而与儿童剧场的人有了摩擦,展现了当时女性在艺术领域所遭遇的偏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她的诉求被认为是“目中无人”的失礼和狂妄行为,展现了在当时女性表达是被压制的[2]。厄休拉是《死亡之吻》中的核心第一人称叙事者,作为一名女驯兽师,她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马戏团中常常是被忽视的,她的野心与才华常常是被淹没于男性的阴影中的。当托斯卡与厄休拉的“死亡之吻”表演大获成功时,也象征着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1.2 隐喻和象征的广泛使用

象征和隐喻手法的广泛使用是《雪的练习生》这一作品的特点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多和田叶子选择的主人公是北极熊,而不是黑熊、熊猫或棕熊等其他熊类,是因为在冷战时期美国的政客常常为苏联赋予“原始人”“没有头脑的机器”“狂热疯子”等侮辱性称呼,或是比喻成“北极熊”“危险的掠食者”“豺狼”的缘故“北极熊”隐喻的即为解体前的苏联[3]。而在书中,外婆作为一头北极熊出席人类举办的会议,并且在会议上因格格不入而不断受人注视;在流亡西柏林的列车上被别人定义为“少数民族”,还与她讨论了少数民族人权的问题。这表明北极熊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群体,北极熊虽然是动物,但却能够参与人类的会议,被纳入人类的体系中,但是北极熊和人类的与众不同,又强调了其身份的“另类”。书中反复提及北极熊的格格不入象征着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格局下,苏联的存在也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在《外婆的退化论》中,熊外婆的自传被海狗未经其许可而贩卖版权给了一位西柏林的俄语文学学者艾斯贝格,后者将其翻译成德语发表到文学杂志上,使得外婆的自传被迅速地传播。但人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自传中的文学价值或是熊外婆的经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挖掘其背后的“政治性”的内容上,“当时,人们开始认为,让动物在马戏团演出是侵犯人权的做法……人们相信,动物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迫害……这群记者把我写的文章当做了虐待的证据。”此处隐喻着西方国家通过抹黑和断章取义某些文章,并将其作为攻击苏联意识形态和制度的证据[4]。而这一事件发生后,“头头们似乎留意到我的作品成了西方各国的话题。有一天海狗寄来一封快信,宣布‘连载终止’。”可见在舆论发生后苏联当局采取的行动是中止连载和边缘化作者,象征着苏联体制在舆论战中的封闭和缺少有效的策略,这么做不仅没能挽回声誉,反倒进一步坐实了西方国家的指控。

熊外婆的遭遇象征这苏联流亡者在当时冷战时期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在祖国他们是格格不入的、被压制和不受待见的“叛徒”;在西方他们则是被当作抹黑和攻击苏联的工具而被利用;而流亡者本身的经历和遭遇很难被真正地倾听与理解。

2 动物叙事

动物叙事通过塑造动物形象来讲述关于动物的各种故事,并由此深入探讨社会、文化、人性等更深层次的主题。《雪的练习生》一书的三个部分由三代北极熊以第一人称动物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是该作品最核心的动物叙事策略,不是将动物拟人化,而是完全沉浸于动物自身的认识、思维和情感世界[5]

书中熊外婆把学习战力时感受到的疼痛称为“地板痛”;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动作:“会带来方糖的动作,会让鞭子飞过来的动作,没有鞭子飞过来也没有方糖的动作”,通过这三个动作去理解世界;嗅觉相较于人类要发达许多,“我的感觉当中最可靠的是嗅觉。……我从未被气味欺骗过。”熊外婆不仅能嗅到香水掩盖下的汗味儿、狐臭味儿或是大蒜的气味,甚至还能够闻到谎言的味道,并且在闻到不好闻的气味时会忍不住烦躁或呲牙;把人权理解为“似乎是有着大身体的家伙拥有的权力”。在展开叙事时,会使用一些动物性的语言,如“这儿是马戏团。天下的会议都是马戏”“幼时的记忆像蜂蜜,有种扑鼻的甜”“写作的行为很像冬眠,从旁看来也许像在打盹,其实冬眠者正在洞里催生记忆”等。这些都是动物特有的、与人类不同的认知模式,作品从动物主体出发,让动物成为整个故事的叙事者。

《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在透过北极熊的视角讲述故事的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文化和人性方面的思考与批判。北极熊在整个文本中作为历史和政治的载体而存在。熊外婆在苏联所经历的冗长且无意义的会议(如《自行车在我国经济方面的意义》)、因被西方曲解作品而遭受针对而被迫流亡西柏林,是对冷战时期苏联官僚主义和压抑氛围的讽刺。透过北极熊的视角,也揭示了动物是如何被人类工具化的:熊外婆写的自传被翻译传播到西德后成了西方国家用以证明社会主义国家虐待动物的证据,将她的文字当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在《死亡之吻》中,熊作为政治礼物为拓展邻里关系而被送来送去;为招待和取悦克里姆林宫的官员而让厄休拉和托斯卡展现“闺蜜情”;在《想北极的日子》中园长为了能让动物园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而把克努特当成了话题炒作的工具。这些情节都表明了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把动物工具化,剥夺了属于动物的自然生存和生活的权力,展现了动物的生活困境。由此而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希望透过动物本身的视角,通过动物自身的故事,让人类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动物作为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的真实存在。

3 梦境叙事

梦境叙事即为梦境与现实交错的一种叙事手法,在《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中有多处运用了梦境叙事的手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外婆的退化论》中,从苏联马戏团退役的北极熊外婆在基辅的一场官僚会议因为幼年的记忆梦境式的闪回而惊醒,为了想要忘记这一段记忆而开始了自传的写作,而后推动了出版作品、被西方恶意曲解、离开苏联前往西柏林、流亡加拿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在《死亡之吻》中,梦境是厄休拉和托斯卡建立关系的核心动力。厄休拉临危受命,需要在苏联高官来访时展示一场震撼的表演。在排练节目和丈夫失常的双重压力下,厄休拉与托斯卡在共享的冰原梦境上相遇,在梦中,身为人类的厄休拉能和北极熊托斯卡直接进行对话,分享彼此最私密亦或是最痛苦的记忆,厄休拉在梦中答应了要为托斯卡写传记,帮助托斯卡从它母亲的自传中释放出来。这个共享的梦境空间为厄休拉和托斯卡提供了一个沟通的空间,促进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推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由驯兽师和动物之间的操控关系转变成了平等、共情的友谊甚至是类似母女的亲密关系。

在《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中,梦境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创伤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羞耻或创伤被意识所压抑,但他们并没有消失,在意识的控制力减弱时会浮现出来。在《外婆的退化论》中,熊外婆的脑袋中常常会出现自己在幼年时被伊万训练和惩罚的记忆,这些记忆多以闪回梦境的形式出现,不断地穿插在熊外婆的故事中。这些片段式的梦境让熊外婆感到无比难受,为了忘记这些记忆,外婆开始了自传的写作,这些梦境其实就是熊外婆压抑自身童年创伤的表现。在第二部《死亡之吻》中,女驯兽师厄休拉在临危受任要为苏联高官表演一出精彩绝伦的马戏表演的压力下,和北极熊托斯卡在冰原梦境中进行了对话。在冰原梦境中,厄休拉将自己在童年时期对昆虫的极端恐惧和由此而来的痛苦向北极熊托斯卡全盘托出,这一部分梦境叙事体现了厄休拉的焦虑和压力和被她压抑在潜意识下的童年的恐惧和痛苦的回忆。

结语

《雪的练习生》这部作品以非传统叙事策略的实践、动物叙事、梦境叙事三重叙事策略,构建了一个文本空间。这一空间讲述了三代北极熊的故事,引导读者摒弃人类中心视角,重新去审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探讨生存困境与身份界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当代文学作品解读[J].雨露风.2025(03):29-31.

[2]王雨,李思蕾.浅析《雪的练习生》中的动物形象及隐喻[J],青年文学家.2023.(21):127-129.

[3]曹德军.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叙事隐喻:情感框定与认知建构[J].国际关系研究.2024(02):69-91+157.

[4]多和田叶子.《雪的练习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30-31.

[5]陈佳冀.“动物叙事 ”中的人文情怀 ———新世纪动物小说类型化研究的意义与可行性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86-91.

作者简介:蔡嘉怡(2003.1-),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

参考

蔡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当代文学作品解读[J].雨露风.2025(03):29-31.

王雨,李思蕾.浅析《雪的练习生》中的动物形象及隐喻[J],青年文学家.2023.(21):127-129.

曹德军.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叙事隐喻:情感框定与认知建构[J].国际关系研究.2024(02):69-91+157.

多和田叶子.《雪的练习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30-31.

陈佳冀.“动物叙事 ”中的人文情怀 ———新世纪动物小说类型化研究的意义与可行性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86-91.

作者简介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