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G-S体育师范生“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体育教育领域,如何有效提高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基于“大学—政府—学校”的合作框架,探讨体育师范生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促进体育师范生综合能力提升,并有助于缩小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差距的新型实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U-G-S”合作模式不仅能为体育师范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习机会,还能够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言
近年来,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公平性挑战,具体表现为城乡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相较于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这种发展差距不仅导致农村体育师资短缺、教学设备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更可能引发教学质量下滑,甚至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潜在因素,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要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而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红牌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宗旨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与现代教育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问题。长期的体育教育的发展困局,使得优质人才的补充显得至关重要。教育实习作为检验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窗口、转换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桥梁和联结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鉴于此,本文基于U-G-S三位一体理论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希冀运用“城市”与“乡村”的反差式教学,提升学生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城市”与“乡村”的就业环境提供基础,以便其更好地胜任岗位,兼具理论与实践之用。
1 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1.1 实习资源分配不均
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在体育设施和资源上的巨大差异是导致实习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学校通常拥有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体育项目,例如标准足球场、篮球馆、游泳池等,能够为实习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相比之下,乡村学校面临着体育设施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体育项目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有限。这种资源差异直接导致实习生在不同地区的实习体验和收获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校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则可能因资源限制而难以获得同等质量的实习经历。
城市中的优质学校因其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自然成为了实习生争夺的对象。这种竞争不仅加剧了城市学校实习岗位的紧张局面,还可能导致乡村学校无法吸引到足够数量的高质量实习生。长此以往,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优质学校的高门槛也可能使得部分有潜力但缺乏背景优势的实习生错失宝贵的实习机会,影响其职业发展[9-11]。
1.2 实习内容单一
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培训方案,忽视了不同学校和地区之间的具体需求。例如,在体育教学方面,城市学校可能更注重竞技体育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而乡村学校则更需要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然而,现有的培训内容往往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导致实习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境。此外,创新性和适应性训练的缺失也使得实习生在面对新的教学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传统教育实习模式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许多实习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等。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实习生的教学效果,也降低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
1.3 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反馈机制
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每位实习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指导。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速度。缺乏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实习生在遇到教学难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水平,还可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促进实习生成长的关键。然而,许多学校在实习过程中缺乏持续性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在实习结束后也没有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这种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实习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影响了实习的整体效果。
1.4 缺少跨学科合作机会
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内部,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单一化的实习模式限制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由于缺乏跨学科交流的机会,许多实习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实习生多以个体形式参与实习,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团队项目中。这种孤立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团队协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问题解决。缺乏团队协作经验的实习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1.5 实习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的实习评价体系过于重视最终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的关注。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实习生的问题,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然而,许多学校缺乏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实习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反馈和指导。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实习生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在资源分配、内容设计、指导与反馈、跨学科合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和职业发展,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运行的实现路径
2.1理念与目标的确立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正经历从传统封闭式向现代协同式的转型。区别于单向传递的旧有培养体系,G-S(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模式构建了多元开放的培养新格局。2014年教育部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意见》中首次系统提出这一模式,目前已在师范院校培养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会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本土化调整,如重庆师范大学创新性提出UGIS模式,通过引入区县教研机构进一步优化全科教师培养体系。
2.2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本研究采用的U-G-S协同框架,强调高校、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机构三方联动。在这一共同体中,各主体秉持"协同育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培养效能最大化。具体而言:高校发挥理论研究专长,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中小学贡献实践教学场域,三者协同推进体育教育专业"城乡协同"实习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首先,确立“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城市中心主义观念,更要在实践中体现公平、均衡发展的原则。具体而言,应将农村地区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缩小城乡间体育教育水平的差距。同时,明确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运动的习惯。
2.3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师资力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具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鼓励教师深入乡村一线,了解当地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
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首先,增加有关农村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等内容的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平台等,拓展教学空间,实现资源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4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增进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总之,“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运行实现路径涉及理念确立、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及实践基地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只有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基于“U-G-S”框架的体育师范生“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为解决当前体育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模式强调通过大学、政府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体育师范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于促进城乡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诺男.国家主导的教育补偿计划——以“美国救援计划”为例[J].比较教育学报,2024:1-17.
[2]冯旋.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学校体育训练发展——以“2023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为例[J].核农学报,2024,38(05):1005-1006.
[3]刘凡荣.发展农村体育的经济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22,(07):140-142.
[4]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27):39-40.
[5]晋浩天.《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54-55.
[6]马斯和.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重构思考[J].高教学刊,2018,(17):36-38.
[7]宋萑,徐淼,吴雨桐,等.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11):30-53.
[8]侯征,刘星,程结晶,等.协同理论视角下公民数字素养教育协同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4,(03):71-77.
[9]王太盈.协同效应理论文献综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11,24.
[10]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04):146-151.
[11]陈飞,李广,徐汀潇,等.“U-G-S”教育实习模式的成效调查与管理回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29-32.
[12]张学昌.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56-64.
[13]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182-184.
作者简介:单纯,出生年:2001年,性别:男,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陆海英,出生年:1978年,性别:女,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余澜,出生年:2001年,性别:女,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课题:基于“U-G-S”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践。
参考
周诺男.国家主导的教育补偿计划——以“美国救援计划”为例[J].比较教育学报,2024:1-17.
冯旋.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学校体育训练发展——以“2023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为例[J].核农学报,2024,38(05):1005-1006.
刘凡荣.发展农村体育的经济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22,(07):140-142.
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27):39-40.
晋浩天.《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54-55.
马斯和.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重构思考[J].高教学刊,2018,(17):36-38.
宋萑,徐淼,吴雨桐,等.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11):30-53.
侯征,刘星,程结晶,等.协同理论视角下公民数字素养教育协同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4,(03):71-77.
王太盈.协同效应理论文献综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11,24.
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04):146-151.
陈飞,李广,徐汀潇,等.“U-G-S”教育实习模式的成效调查与管理回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29-32.
张学昌.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56-64.
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182-184.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