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德育教学中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
摘要
文章聚焦高中德育教学中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机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剖析当前高中德育存在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网络技术应用不足、评价体系缺失等核心问题。通过构建生活化场景重构法、项目式学习实践体系、沉浸式文化工坊等创新策略,探索价值观教育从认知灌输向实践内化的转化路径,并提出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字化成长追踪系统,为新时代高中德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引言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德育作为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当前高中德育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精神力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研究背景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此阶段正处于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中,价值观塑造关乎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冲击加剧——网络信息碎片化消解价值共识,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动摇价值选择,使高中生面临复杂的精神成长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地位,要求学校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培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探索高中德育中价值观的科学塑造与培养路径,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1]。
1.2 理论基础
高中德育中价值观塑造的理论根基深厚且多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价值观教育锚定精神内核——价值观作为人的精神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强调其对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根本性作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高中生正处于后习俗水平,需超越具体规则约束,引导其从遵守规范转向认同普遍伦理原则,为教育中注重价值思辨与原则内化提供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则揭示,价值观形成非单向灌输,而是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等社会互动逐步建构,提示教育需创设真实情境,以正向行为示范推动价值认同的具象化与行动化。三者共同构成价值观塑造的理论支撑体系。
2 高中德育中价值观塑造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当前高中德育中,价值观教育内容常呈现悬浮状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存在显著割裂。教材与课堂讲授多聚焦抽象的价值概念,却较少触及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真实困惑——如网络社交中的边界感、学业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个人兴趣与家庭期待的冲突等。这种空中楼阁式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将课本中的价值准则与自身经验产生联结,认知与行为易出现两张皮:口头认同诚信重要,却在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前动摇;理解尊重他人,却未必能在网络言论中克制攻击性表达[2]。
2.2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部分学校将教育简化为背诵古诗文、参观文化遗址或举办汉服节经典诵读等活动,却未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核。学生虽能复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句,却未必理解其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的意义;虽能背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却难以将其转化为面对挫折时的心理韧性。这种形式化的教育,使传统文化沦为知识符号,而非滋养价值观的精神养料,最终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践行[3]。
2.3网络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
面对数字原住民的高中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对新媒体的应用仍显滞后。当前德育课堂多依赖传统讲授、板书或PPT展示,而学生日常活跃的网络空间却未被充分利用。教育内容未能以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形式呈现,导致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被网络碎片信息稀释——学生在刷到躺平有理的调侃视频时产生困惑,却难以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及时、正向的价值引导;被网络亚文化中的丧文化感染,却缺乏通过新媒体接触主流价值阐释的机会。
2.4 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缺失
现有评价多依赖纸笔测试,侧重考察学生对价值概念的记忆,却难以评估其真实认知深度;评价主体单一,多由教师单向判定,缺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的多维视角;更忽视对价值观形成过程的追踪——学生的价值认知是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是否在具体情境中实现知行合一,均缺乏系统的观察与记录。这种缺失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者难以精准把握学生的价值成长状态,也让价值观教育的改进缺乏针对性依据[4]。
3 高中德育教学中价值观塑造与培养的实践策略
3.1 生活德育浸润工程
全寄宿制学校可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全天候场景支撑。通过重构宿舍、食堂、班级等生活场域的教育功能,将价值观培育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例如在宿舍管理中,推行自主议事制度,由学生自主制定卫生轮值、熄灯管理等公约,教师以观察员身份引导民主协商过程,潜移默化培养规则意识和集体责任感。餐厅设置感恩餐桌,通过菜品溯源教育、光盘行动打卡等方式,将勤俭节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班级推行德育微课堂,利用晚自习前15分钟开展时事辩论、道德两难情景模拟等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浸润式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寄宿制时空优势,使价值观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全方位格局。在宿舍管理中引入星级文明寝室评比,将卫生习惯、作息规律等纳入考核指标,通过可视化数据墙展示进步轨迹。食堂推行膳食委员会制度,学生参与菜单制定与营养搭配,在劳动教育中强化珍惜粮食意识。
3.2 项目式实践育人体系
针对寄宿制学生群体特征,构建校园服务-社会实践-自我管理三维项目体系。开发校园生态管家项目,组织学生分小组承包植物养护、垃圾分类等任务,通过长期观察记录培养生命关怀意识;设立寝室文化建设项目,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计文化墙、制定特色公约,在协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校外实践方面,依托周边社区资源开展银发守护计划,组织学生定期走进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为老人读书、协助康复训练等具体行动,深化尊老孝亲的价值体认。项目实施采用目标-过程-反思闭环管理,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项目中的行为表现与思想变化,将价值观外化为持续的行为习惯。社会实践实施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与社区工作者共同指导学生设计养老院代际沟通活动方案,通过生命故事访谈建立情感联结。自我管理项目开发21天习惯养成小程序,学生自主选择如晨跑、晨读等目标,系统生成成长曲线图,定期组织线下成果拍卖会,用虚拟币竞拍他人优秀经验,强化行为养成的内生动力。
3.3 沉浸式传统文化工坊
针对寄宿制学生课余时间集中的特点,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工坊矩阵。开设节气生活实验室,在立春制作春盘、冬至包饺子等传统节气活动中,融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建非遗技艺传习所,组织学生体验活字印刷、扎染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创新性开展经典新解剧场,将《论语》《孟子》等经典文本改编成校园短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悟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之道。工坊实行导师制+项目制运行模式,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担任顾问,学生通过申报文化研究课题开展深度学习。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完成价值内化,有效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难题。经典剧场推行跨时空对话形式,学生改编《愚公移山》剧本时加入现代环保议题。工坊建立文化积分银行,学生通过完成技艺挑战积累积分兑换研学机会,专家顾问团定期开展文化会诊,针对学生提出的传统价值现代转化难题进行研讨示范[5]。
3.4 网络素养共生系统
针对寄宿制学生网络使用集中化特点,构建三位一体网络育人生态。建立宿舍网络文明公约,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制定网络言行规范,设立网络文明监督岗开展同伴教育;开发智慧德育APP,设置价值观微课堂热点辩论厅等模块,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关注热点,智能推送定制化教育资源。创新开展网络正能量创作营,组织学生拍摄校园微电影、制作原创动漫,用青年话语传播主流价值。建立家校社协同网络,通过云端家长会、线上德育讲堂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价值观教育网络。该系统充分运用寄宿制管理优势,将网络空间治理转化为价值观培育新阵地,有效应对数字时代德育新挑战。
3.5 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认知维度关注价值理解的深度:从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到能辨析‘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的边界,评价不仅看记忆准确度,更注重对概念内涵的批判性思考;价值判断敏锐度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能否快速识别价值冲突并给出合理选择。行为维度突破课堂表现的局限:日常行为观察记录学生主动捡起教室垃圾耐心为同学讲题等微小善举;价值引领示范性则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社团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否主动倡导公平规则,能否带动同伴参与公益活动。情感维度聚焦价值认同的内在动力:情境访谈通过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你第一时间会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探查学生的真实动机;心理韧性测试则观察学生在面对价值困惑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3.6 数字化成长追踪系统
德育成长区块链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抽象的价值成长转化为可追溯、可分析的数字画像。分布式账本记录确保了成长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每一次志愿服务时长由服务对象电子签名确认,诚信考场表现通过监控系统自动存证,公益劳动成果通过照片+文字描述上链,这些节点数据不可篡改,形成学生价值观成长的数字足迹。大数据分析技术则将这些碎片化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横轴是时间线,纵轴是价值观维度,每个节点标注关键成长事件。教师可通过雷达图直观看到学生的优势领域与进步空间;学生则能通过个人成长报告,清晰看到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这种动态追踪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精准干预的依据,更让学生在看见自己的成长中获得价值践行的内驱力——当他们发现坚持诚信考试被记录为成长亮点,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长与同伴影响力正相关时,会更主动地将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日常行为。
3.7 网络生态治理共同体
面对高中生网络原住民的身份特征,网络生态治理共同体以角色转换为核心,将学生从网络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价值传播主导者,构建起教育者—受教育者—传播者的良性互动生态。清朗空间共建计划中,学生网络监察队的组建突破了传统教师监管的单一模式:学生通过培训掌握网络信息甄别、正向内容创作等技能,主动巡查校园社群中的不良言论,并以同龄人视角发布辟谣小课堂正能量接力等内容。这种学生管学生的模式,既降低了说教的抵触感,又通过同伴示范增强了价值认同的说服力。而正能量话题孵化器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工具与展示舞台:学生可拍摄我的劳动日记短视频记录社区志愿服务,用Vlog分享解一道数学题时的坚持,或录制给学弟学妹的学习心态建议。平台通过算法推荐优质内容,让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善意比流量更珍贵等价值观在校园网络空间自然传播。网络礼仪学分银行则将学生的网络行为量化为成长积分——发布正能量内容可积累善意值,参与网络文明讨论可兑换责任分,这些积分不仅计入综合素质评价,更能成为评选网络文明之星的依据。
结语
总之,高中德育教学中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层面的创新建构,也离不开实践层面的持续探索。通过重构教育场景、革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认知—实践—评价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德育工作将进一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教育创新,帮助青少年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浪潮中筑牢精神根基,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孟卫东,田海燕.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德育教育路径分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六).济宁市育才中学;济宁市任城实验幼儿园;,2022:104-106.
[2]刘佳.探析高中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整合策略[J].高考,2022,(31):162-164.
[3]徐兆刚.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德育新挑战及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0):86-87.
[4]教传杰.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桦南县第一中学;,2022:131-136.
[5]陶柳.论高中德育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J].试题与研究,2022,(22):133-135.
项目课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全寄宿制高中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如何引用
参考
孟卫东,田海燕.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德育教育路径分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六).济宁市育才中学;济宁市任城实验幼儿园;,2022:104-106.
刘佳.探析高中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整合策略[J].高考,2022,(31):162-164.
徐兆刚.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德育新挑战及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0):86-87.
教传杰.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桦南县第一中学;,2022:131-136.
陶柳.论高中德育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J].试题与研究,2022,(22):133-13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