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型文章

“具身多模态”—大学跨文化传播课堂感知的情境建构

作者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文化氛围、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课堂环境是影响学生情境感知的关键因素,且这些因素与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文化氛围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优化文化氛围、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和改善课堂环境等情境建构策略势在必行,以提升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聚焦具身感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大学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思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教育、商业、政治等多个领域频繁互动,跨文化传播能力对于促进国际合作与理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核心场所,其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更直接影响他们在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然而,跨文化传播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情境建构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大学跨文化传播课堂中学生的情境感知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情境建构和具身感知的融合优化跨文化传播教学效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为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情境式跨文化传播课堂

学习环境的构建对学习者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课堂中,情境建构不仅涵盖了物理环境的精心设置,还涵盖了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师生互动的优化等多方面内容。具身感知理论则进一步指出,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参与和感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知识,具身感知理论为情境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在大学跨文化传播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情境感知机制及其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命题。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剖析文化差异搭建了系统的分析框架: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纵容与克制六个维度,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进行深入解读[1]。霍尔(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则基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视角,将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 前者高度依赖非语言信息和背景知识,后者则更强调语言表达的明确性[2]。这些理论为分析跨文化传播课堂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与此同时,情境建构理论着重强调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认知与行为的塑造作用。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交流得以实现,而情境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布朗(Brown)等人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进一步指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知识的建构。这些理论为跨文化传播课堂的情境感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情境式跨文化传播课堂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精心构建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境感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谈判风格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布置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会议室,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来自特定国家(如美国代表个人主义低语境文化、日本代表集体主义高语境文化)的商务人员进行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之中,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具体体现,如沟通方式、决策过程、对时间的理解等方面。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学生会发现谈判中的暗示、关系建立和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而在低语境文化中,明确的语言表达和合同条款的精确性则更为关键。通过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情境中锻炼跨文化传播技能,提高对不同文化情境的感知能力,进而增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 课堂中学生感知提升与课堂情境建构

在跨文化传播教学实践中,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效果优化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学生感知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接受程度,更是课堂情境有效建构的重要前提。依据认知负荷理论,跨文化传播课堂中,学生需同时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复杂信息,这极易导致认知负荷超载。以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教学为例,当教师引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抽象概念时,学生不仅要理解概念本身,还需关联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具体表现,信息处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加,进而加重认知负担。因此,教师亟需采取系统性策略降低学生认知负荷,以此强化其课堂感知效能。

一种有效的策略是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行为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势、眼神交流和身体姿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行为的含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情境中进行互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深度。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一场国际商务会议,让学生分别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通过实际的对话和交流,体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挑战。研究表明,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感知,为课堂情境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情境建构是跨文化传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学习环境。通过情境建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情境建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跨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选取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冲突案例,引导学生从文化价值观、沟通方式和管理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情境建构效果,教师可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研讨、跨文化模拟项目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设定如 “跨国项目团队冲突调解” 等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代入不同文化角色,通过模拟对话与协商,亲身体验文化误解的产生与化解过程;小组讨论环节则围绕 “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传播伦理争议” 等热点议题展开,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分享观点,促进多元文化视角的碰撞融合;跨文化模拟项目可设计 “国际文化节策划” 等实践任务,学生需自主完成文化调研、活动方案设计、跨文化协作执行等环节,在真实情境中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系统性的情境建构设计,学生得以突破课堂边界,在动态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

3 有效的课堂感知与情境建构路径

在跨文化传播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感知质量与课堂情境的有效建构,已然成为提升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若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将认知负荷理论、多模态教学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有机结合,便能构建出一套系统且科学的课堂建设方法论,切实助力学生深化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

3.1 低认知负荷,优化信息呈现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生在处理复杂信息时,认知负荷的增加可能会阻碍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跨文化传播课堂中,信息往往涉及多种文化背景和抽象概念,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优化信息呈现方式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例如,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分解为更小的、易于理解的单元,并采用逐步讲解的方式,避免信息过载。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化差异和联系。例如,在讲解不同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时,教师可以绘制一个对比图,展示东西方家庭结构、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核心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化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文化价值观差异时,可以引入一个真实的跨文化婚姻案例,让学生分析夫妻双方在家庭决策、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文化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一步降低认知负荷。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还能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效,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采用多模态教学,丰富学习体验

多模态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多种媒介和感官通道来传递信息,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跨文化传播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讲解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行为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势、眼神交流和身体姿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行为的含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频材料,如不同语言的对话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调、语速和节奏等差异。通过多模态教学,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跨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4]

以“跨文化商务谈判”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文本材料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风格和策略,然后展示一段国际商务谈判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谈判双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沟通方式。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谈判双方的对话录音,让学生分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差异。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这些多模态材料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跨文化知识。这种丰富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情境建构奠定基础[5]

3.3 创设情境,增强实践互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实践和互动发生的。在跨文化传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跨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场国际商务会议,让学生分别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通过实际的对话和交流,体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的跨文化知识,还能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跨文化模拟活动,如模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例如,在“跨文化节日庆典”模拟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负责介绍该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然后,各小组通过交流和互动,共同策划一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节日庆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节日习俗,还能通过实际的策划和组织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情境的有效建构。

通过上述三步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感知,建构沉浸式的跨文化传播课堂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结语

在大学跨文化传播课堂中,学生感知能力的优化与课堂情境的精致建构,无疑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认知负荷的精细调控、多模态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及真实情境的深度模拟,我们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学习场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理论的高度俯瞰跨文化传播的宏大图景,更能在实践中触摸其细腻脉络,于真实互动中磨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化以及文化交融的日益复杂,跨文化传播教育的使命将更加艰巨而崇高。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探索,不断拓展具身多模态教学的边界,挖掘更多创新的教学素材与方法。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2]Hall, E. T. (1976). Beyond Culture. Anchor Books.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3-24

[4][J]. 王平;朱小蔓.,.46-49

[5]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厦门工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课堂感知的本质论——跨文化传播理论课程的有效性研究》(XJJY23009)成果与2023年度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科研项目:现代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南音与“乐舞”的蝶变论(项目编号XJFKS23006)的成果。

    参考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Hall, E. T. (1976). Beyond Culture. Anchor Books.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3-24

    建设情感文明: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J]. 王平;朱小蔓.教育研究,2015(12).46-49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1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