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医词汇的语言学分析及教学启示
摘要
中医词汇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中医药学习者来说,由于中文水平的限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足以及中医药相关知识的迁移困难等因素,准确记忆数千个中医词汇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为帮助学习者更好理解、掌握中医词汇,文章以《实用中医汉语・精读》基础篇中的30个中医词汇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依据典籍对中医词汇进行词义分析,发现其词义来源广泛,涉及产地、外观、味道等多个维度,且文化内涵丰富。其次,分析命名理据及构词方式,发现命名多与事物属性相关,构词以偏正型和联合型为主。最后,研究认为,国际中文教师可通过结合文化背景、强化构词规律讲解、多维度词义讲解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词汇。
引言
中医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学习。但是,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准确记忆大量中医词汇并非易事。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目前对于“中医词汇”的理论研究甚多,但大多是基于医学角度分析,而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较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医词汇”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1]另外,现有中医药学习材料,较少对中医词汇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讲解。如何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大量的中医词汇,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汉语教材。本文将以基础篇中的中医词汇为研究对象开展语言学分析,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
1 中医词汇的词义分析
本研究将书中主课文、扩展阅读及“小医馆”三部分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第一部进行对照,整理出阿胶、菝葜等30个中医词汇。
1.1 词义分析
基于中药学书籍、《说文解字》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这些词汇的词义进行了系统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阿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阿”指产地东阿,“胶”指由驴皮熬制的胶质块,体现了药材的产地与属性。
[菝葜]:别名“金刚藤”,因其根茎坚硬如金刚,得名“金刚藤”。
[白术]:“术”是象形字,象其根干枝叶之形。“白”指外观上,“白术”较之“苍术”颜色上较白。
[百合]:宋代罗愿在《尔雅翼》道:“小者如蒜,大者如椀,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言百片合成也”,即从外观上看,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
[大黄]:“大”指这味中药体积较大,“黄”指外观颜色,两者都是描述外表特征。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大黄”原名“黄根”,有一位黄姓郎中,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材,被称为“五黄先生”,其中“黄根”药效最为显著,为更好表达其药效与地位,改名为大黄。
[大蒜]:“大蒜”是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引进的,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所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葱、苜蓿、胡荽。”因出自西域而又得名“胡蒜”,另外在晋朝郭义恭的《广志》中也有所记载:“蒜,有胡蒜,小蒜。”因为“胡蒜”在形态上与“小蒜”相比比较大,故又称“大蒜”。
[大枣]:“大”指“大枣”在形态上与“小枣”不同,“枣”指枣树结的果实,同时“枣”作为会意字,表示枣树多刺。
[当归]:“当归”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与功效有关,《汤液本草》中记载:“气血昏乱,服之既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第二种来自古代故事,男子为赡养母亲进深山采药,临行与妻子约定,三年未归即可改嫁,三年后妻子患病,丈夫奇迹般归家,服用带回的药后病情好转,便将这种药材命名为“当归”。两种说法种中“当归”,无论是指气血还是丈夫,都偏重于“归”字的含义。
[灯心草]:灯心草的茎细圆长直,可以当作灯心或蜡烛心使用,所以得名灯心草。“灯心”表示其形状及用途,“草”表示是草本植物的属性。
[甘草]:“甘草”是味道甘甜的草。“甘”指其味道甘甜,这是由于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的甘草酸具有甜味。
[甘遂]:“甘”指其味道略偏甜,“遂”有坠落、排除的含义,表示其药用功效,用于排除体内水湿。
[枸杞子]: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枸杞”是指茄科枸杞属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枸杞”,“子”通常表示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故“枸杞子”指枸杞的果实。
[海藻]:海里生长的肉眼可以看出的多细胞藻类生物。“海”指海里生长,“藻”指一种多细胞藻类水生生物,具有明显的生物特征。
[核桃仁]:桃核内的果肉,又叫胡桃仁,“核桃”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始称“胡桃”后因避讳改称“核桃”,“仁”指果核或果壳里的东西。
[红花]:“红”一则指其花色鲜红,二则与其用途有关,红花不仅可以作为药材,还广泛使用于染料和油料,红花常用来染红色,故得名“红花”。
[黄芪]:“黄”指该中药用药部位颜色,即根部切开为黄色,而“芪”原为“耆”,指年长,因为这味中药在补气中可排第一,可以说是补气中药的“长者”,所以取名“黄耆”,为方便书写后改为“芪”。
[桔梗]:“此草之根结实而耿直,故名桔梗。”即桔梗的根粗壮而直。“桔”即色彩鲜亮,“梗”即植物茎部,这里是“挺直、坚挺”的意思。
[菊花]:“菊”也写“鞠”,“鞠”是“掬”的本字,表示用两只手捧着,同时与菊花花序紧凑的形象相关。另外,“菊”在古代有“穷尽”的意思,菊花开花象征着一年花事结束。
[雷丸]:雷丸一般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如沼泽和水边,故“雷”字与其生长环境有关,“丸”指小而圆的物体,雷丸的种子或球茎通常呈圆形,故用“丸”来形容。
[莲子]:“莲”指莲花,“子”指种子、果实,这里指莲花的种子,即莲蓬中取出的种子,体现莲子与莲花的生长关系。
[麦冬]:外观与麦苗相近,在严寒的冬天依然生长不凋,“麦冬”前字取外形特征,后字取生长特性。
[桑叶]:“桑”指桑树,叶指植物的叶子部分,即桑树的叶子,这一名称直观描述了其来源即桑树,与其性质即叶子。
[山药]:山药主要生长在较高的地区与山坡,“山”表示其生长环境与地点,“药”表示其药用价值。
[生姜]:在中医药中“生姜”与“干姜”均为常用的中药,两者在制备方法、药性、功效、主治上均有区别,而“生”字表明它是未经炮制的,姜的新鲜根茎。
[使君子]:相传有一名叫郭使君的郎中,发现了一种果实,对治疗小儿蛔虫病有显著效果,为纪念郭使君,将此药材命名为“使君子”。其中“使君”与发现者姓名有关,“子”指种子、果实,名称对其发现者、药材属性进行了表述。
[夏枯草]:“夏枯草至夏即枯,故名”。“夏枯”表明其夏季枯萎的生物特性,“草”说明其草本植物的属性。
[芫花]:“芫花”在初春开花,花先于叶片生出,“芫”同“元”有关,“元”表示开始或为首,作为一年之始的“芫花”,其开花时间与生物特性便体现在名字中。
[野菊花]:“野”表示野生,即非人工养畜或培植的,“菊花”是一种草本植物,也可作为中药药材使用,“野”对“菊花”生长环境进行限定,与培植的菊花进行了区分。
[玉竹]:名称源于其根色如玉,茎节如竹。《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茎干强直,似竹箭杆,有节”,所以命名“玉竹”。
[浙贝母]:指主要生长在浙江及周边地区的贝母植物。“浙”指浙江省,《本草经集注》中道:“形聚似贝子,故名贝母”,贝母因鳞茎成类锥形而环抱而聚。
1.2 词义分析小结
多维度反映中药特性。通过词义分析,可见中药词汇的词义来源十分广泛,涉及到的维度也很多。产地特征直接反映了药材的地理来源;外观特征有助于中医药材的鉴别,同时可以提供直观的临床用药线索。通过其命名反映出深刻的自然与文化联系,为我们了解和识别中药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和历史线索。
文化内涵丰富。许多中医词汇不仅是对药材的描述,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百合”这一名称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形象的比喻。“菊花”不仅描述植物的外形,也隐喻季节的轮转与生命的坚韧。可以说,中药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 中医词汇命名理据及构词方式分析
2.1 命名理据分析及小结
根据前述词义分析的内容,30个中医词汇涉及产地、属性、质地等15种命名理据,根据涉及的命名理据,具体分类如下:
[产地]:阿胶、浙贝母;
[属性]:阿胶、菝葜、白术、大蒜、大枣、灯心草、甘草、枸杞子、海藻、核桃仁、红花、菊花、莲子、桑叶、生姜、使君子、夏枯草、芫花、野菊花、浙贝母;
[质地]:菝葜;
[色彩特征]:白术、大黄、红花、黄芪、桔梗;
[数量]:百合;
[形态]:百合、桔梗、菊花、雷丸、麦冬、玉竹;
[体积]:大黄、大蒜、大枣;
[药效]:大黄、当归、甘遂、黄芪、山药;
[形状用途]:灯心草、红花;
[味道]:甘草、甘遂;
[生长关系]:枸杞子、核桃仁、莲子;
[生长环境]:海藻、山药、野菊花;
[生长特性]:菊花、雷丸、麦冬、夏枯草、芫花;
[新鲜度]:生姜;
[发现者]:使君子。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梳理与分析,能够直观洞察到中医词汇命名背后丰富多元的逻辑,以及多样化命名理据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基于事物属性的命名理据广泛应用。中医词汇的命名通常紧密依赖于药材的事物属性。产地、颜色、形状等属性,都在命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基于属性的命名方式,学习者能够从名称本身获得关于药材的关键信息,有助于快速记忆和理解。
多样化的命名理据丰富文化内涵。除依据事物属性命名以外,还有一些中医词汇的命名理据蕴含着较浓厚的文化和历史色彩。这些命名为中医词汇增添了趣味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以及情感价值。传递了古代医学实践中的观察、经验、故事和人文情感,更承载了多方面的信息与文化内涵。
2.2 构词类型分析及小结
根据前述词义分析的内容,30个中医词汇构词类型的分析分类结果如下所示:
[主谓型复合式合成词]:百合;
[联合型复合式合成词]:大黄、甘遂、黄芪、桔梗、雷丸、麦冬、使君子、玉竹;
[偏正型复合式合成词]:阿胶、菝葜、白术、大黄、大蒜、大枣、当归、灯心草、甘草、枸杞子、海藻、核桃仁、红花、菊花、莲子、桑叶、山药、生姜、夏枯草、芫花、野菊花、浙贝母。
深入探究中医词汇的构词类型,能够了解古人在创造中医词汇时的智慧与逻辑。
偏正型为主:在构词类型方面,偏正型复合式合成词占据较大比重。这种构词方式可以清晰的表达中药的核心属性,同时通过修饰成分进一步限制药材特性。通过这种结构,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能直观地反映药材的特性,符合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普遍规律。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词汇,联系词义和实际特征。
联合型多样:联合型复合式合成词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其构词方式丰富多样。这种命名方式能有效传达药材的多方位特征,使中医词汇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增加名称的视觉冲击力,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
3 中医汉语词汇教学启示
3.1 结合文化背景教学
鉴于中医词汇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中医文化背景与语言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在讲解“百合”一词时,不仅要介绍百合形态,还可以把百合在古文献中“清雅”“纯净”等意象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词汇本身的意义与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词汇的内涵和命名来源、帮助学生对词汇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医词汇的记忆和使用能力。
3.2 强化构词规律讲解
中医词汇的构词方式主要以偏正型和联合型为主,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讲解,使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构词规则。
在偏正型构词中,修饰成分与核心成分的关系是构词的关键,可以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偏正型词汇如何通过修饰词来限定或修饰核心词。“阿胶”中的“胶”作为核心属性,而“阿”则限定了产地。还能够根据构词规律推测其他中医词汇的含义,帮助理解和记忆中医词汇。
联合型构词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成分地位的平等上。通过实例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每个构词元素如何在命名中发挥作用,并加深对名称的记忆和理解。
还可以提供一些未学习过的中医词汇,请学生进行构词类型和命名理据分析。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常见的构词结构,培养语言分析能力,在面对新的中医词汇时能够有效推测和理解词义。
3.3 多维度词义讲解
中医词汇的词义来源涉及多个维度,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对词义进行全面讲解。单纯的字面意思通常不足以完全理解中医词汇的丰富内涵,必须结合中药的实际特征,如产地、外观等维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中药的特征与名称之间的联系。
结语
中药名称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实用中医汉语·精读》基础篇中30个中医词汇的分析发现,词义多维度反映中药特性且文化内涵丰富;命名多基于其事物属性,但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构词类型上,偏正型复合式合成词占主导地位,联合型复合式合成词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中文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文化进行教学,让学习者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强化构词规律讲解,提高学习者对中医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同时多维度的词义讲解,有助于学习者对中医药知识的全面掌握。
总之,对中医词汇的深入研究不仅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启示,还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希望更多的研究与实践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推动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和发展,尤其是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婉萍,范崇峰.对外汉语教学中极性对立联合式中医词汇教学策略探讨——以“阴阳”及其衍生概念为例[J].汉字文化,2024,(21):160-164.
[2]罗根海,薄彤.实用中医汉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李时珍.新校注本《本草纲目》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陶弘景,尚志钧尚,元胜.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罗愿.尔雅翼[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白小玉,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赵玲玲,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王帅臣,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系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留学生中医教育模式优化研究”(立项编号2403158)。
如何引用
参考
石婉萍,范崇峰.对外汉语教学中极性对立联合式中医词汇教学策略探讨——以“阴阳”及其衍生概念为例[J].汉字文化,2024,(21):160-164.
罗根海,薄彤.实用中医汉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李时珍.新校注本《本草纲目》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陶弘景,尚志钧尚,元胜.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罗愿.尔雅翼[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