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转向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能力之一,涵盖分析、评估、推理和解释等认知过程,是应对复杂问题与科学决策的基础。其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方法论,更能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

尽管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价值已成共识,其实践路径仍面临挑战。如何在不同学科与教育阶段中有效整合批判性思维培养,尚需深入探索。现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及学术对话等模式具有积极影响,但具体实施策略与学科适配性仍需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苏格拉底的 “探究性质疑”,20 世纪初 Dewey 从心理学视角提出 “反省思维” 理论,为现代研究奠基,Glaser 则推动其向实证研究发展 。1990 年《德尔斐报告》将其定义为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获学界广泛认可,跨学科研究也证实其具有目的性、合理性与反思性等核心特质。本质上,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过程,经质疑、分析与验证实现认知突破,其效能受知识储备、思维技能及思维倾向强度的制约。这一多维结构既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内在机制,也为其测评与培养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3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系统整合批判性思维的实证研究,厘清其概念内涵与结构功能,推动理论体系的完善。通过比较不同研究成果,揭示理论共性与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方向。同时,对研究方法的梳理为方法论革新提供参考,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规范化发展。

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为教育实践提供实证依据,指导教师优化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提升教学实效。研究证据可支持教育政策的科学制定,凸显批判性思维在终身学习与社会适应中的核心价值。此外,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促进理性分析与公共议题讨论能力的形成。

4 研究现状

4.1 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的对象

现有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阶段,尤其以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实践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如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混合式教学和异步交互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1,2]。相较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已有学者在小学[3]、初中等不同学段开展探索性实践,采用实验对照设计[4,5],结合在线平台和混合式教学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本科阶段因其教学开放性、学习灵活性等特点被视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键期。然而,鉴于中小学生思维可塑性强的特点,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应贯穿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过程,通过持续性的学科渗透或专门课程实现渐进式发展。这种长期培养模式更符合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4.2 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

恩尼斯归纳出四种典型教学方法:一般教学法设立专门课程;融入式以批判性思维为学科核心;沉浸式隐含于学科教学,以学科目标为主;混合式统合二者,同等重要。国外常见苏格拉底问答法、PBL等五种教学方式。信息时代下,线上教学备受关注,在线讨论模式因时空分布广泛、终端多元,契合泛在化学习行为,有效解决时空冲突,推动教学创新。​

实证研究验证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梁兴连等发现[6],在线讨论中学习者时空与设备使用多元,部分适应性强,为培养提供可行路径。乔爱玲通过准实验证实[7],在线环境中信息加工与感知方式显著影响批判性思维倾向,信息感知学习风格尤其促进系统性和自信性发展。罗宇晨等基于混合式协作学习设计流程,联通学习空间各层,经实践验证该模式可推动批判性思维发展,促进思维行为灵活切换。​

综上,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多样,数字时代混合式教学更契合需求。研究者建议:鼓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强化逻辑推理;促进教与学方式深度融合,形成协同生态;利用学习表现信息及时反馈;教师提升素养,营造氛围,规范活动并互动。

4.3 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学科的分析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学科研究在国内呈现明显分布特征,多聚焦于英语科目,研究对象涵盖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且研究设计各有特色。丁煜开展利用讨论标签标记英语材料的实证研究[8],旨在提升思维与语言能力;陈晓丹通过对比实验证实[9],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能显著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二语习得能力;刘航等的研究表明[10],七个月英语辩论课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但对气质倾向影响不明显;李迎新等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发现[11],基于SIOP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能更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除英语外,部分学者将研究拓展至语文、工科、医学及专门课程。黄萍证实 Presentation 教学法可在高校文科课堂提升教学效能[1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毕景刚等[4]基于学习活动设计,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中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田社平等发现问题式教学法(PBL)能显著提升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13],并提出教学实施要点;吴彦茹通过准实验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1]。​

英语学科是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推动专门用途或学术英语教学时,需结合专业与思维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与专业学科教师合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术需求。同时,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科拓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各学科培养方法各异,但均需研究者、教师的充分投入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4.4 关于批判性思维影响环境的研究

现有研究对批判性思维形成环境的探讨,多集中于学校场域。学界普遍认为,学校环境中的同伴互动、大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支持等要素,对批判性思维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在家庭与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方面,俞光祥等基于能力导向的新人力资本理论及阿斯汀(Astin)的输入-环境-输出(I-E-O)模型框架[14],运用本土化开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工具,结合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开展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呈现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收入主要通过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即造成不同层次院校录取差异,进而间接作用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成效。研究进一步证实,院校层次在家庭收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关系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该结论为剖析社会经济地位对高等教育成果的影响提供了创新理论视角。此外,研究还发现,具有城市户口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上优于非城市户口学生,这一差异或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家庭支持条件等多重因素相关,亟待后续研究深入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

4.5 关于批判性思维其他认知技能之间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合理判断与评估标准,深度剖析信息、探究问题本质的高阶思维过程,与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技能存在多维互动。在与创造力的关联上,批判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奠基。创造力侧重产生新颖想法、发现规律等,而批判性思维凭借分析与评估能力,帮助个体识别知识局限,激发创新灵感,推动创造性方案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紧密交织。批判性思维使个体能够深入解构问题、客观评估多元方案,优化解决路径,同时规避认知偏见,保障问题解决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决策能力、逻辑推理等认知技能与批判性思维相互促进。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可增强个体决策与推理的理性和客观性;反之,这些认知技能的实践应用,也为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场景,促进思维能力协同提升。​

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认知能力,支撑着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发展。培育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个体强化信息处理与问题分析能力,实现多领域的创新突破,推动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当前批判性思维研究在对象、学科、方法等维度呈现鲜明特征,但也面临发展瓶颈。研究对象以高校本科生为主,对中小学及研究生群体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学科分布上,英语学科占据主导地位,跨学科研究的匮乏限制了多元思维培养路径的拓展。在研究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范式成为主流,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坚实支撑;研究形式则以数字化互动模式为主,有效促进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多维度发展。然而,在培养环境研究中,对家庭经济条件等社会背景因素的关注较少,该领域存在较大探索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4年间相关研究发文量显著下降,反映出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面临困境。​

展望未来,批判性思维研究与实践将朝着三个方向深入发展。在教育与技术融合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革新培养模式,推动批判性思维成为个体终身核心素养。跨学科与跨文化领域中,研究者将聚焦其与其他认知技能的交互机制,构建多元文化适用的培养框架,助力全球化人才培养。同时,批判性思维的社会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各国或出台专项政策推动教育改革,各行业也将强化其在人才选拔与培训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 。

参考文献

[1]吴彦茹.混合式学习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8):83-88.

[2]聂胜欣,俞树煜,袁梦霞,等.异步交互学习活动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3):60-67.

[3]黄蔚,曹榕,齐媛,等.人工智能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思维图示的应用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102-108.

[4]毕景刚,董玉琦,韩颖.促进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证研究——基于学习活动设计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7):83-90.

[5]罗宇晨,郑燕林.混合式协作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02):109-119

[6]梁兴连,操良平,罗江华.在线讨论变革高校公选课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07):99-103.

[7]乔爱玲.学习风格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在线教学环境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5):89-96

[8]丁煜.利用讨论标签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4):52-58.

[9]陈晓丹.PBL教学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04):68-72+88.

[10]刘航,金利民.英语辩论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5):24-28.

[11]李迎新,李正栓.基于SIOP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02):102-111.

[12]黄萍.提高高校文科课堂教学效能的实证研究——基于Presentation教学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16-121+160.

[13]田社平,王力娟,邱意弘.问题式教学法对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156-160.

[14]俞光祥,沈红.家庭收入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基于院校层次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