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基于《故宫博物院》教学案例

引言

非连续性文本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简明高效地传递信息,凸显出强大的实用功能,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各级质量监测中,非连续性文本都是重要的文本考查类型,旨在测试不同阶段学生的实用性阅读素养,有助于客观地反映青少年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关键能力。当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如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以非连续性文本为阅读素材开展教学,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从深度学习视角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在理解与应用上实现更大突破[1]

1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与阅读难点分析

1.1 非连续性文本的结构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异于传统连贯性文本,由图文、表格、插图等元素构成,信息分布零散,学生阅读时,解读的不只是文字,还得结合图片、图表等视觉信息理解内容。因其结构多样,传统线性阅读方式无法适用,学生要在不同信息间切换,整合各部分内容以形成整体认知,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推理与综合能力,从零散信息里提取关键内容并合理组合。教学中,教师主要面临的难题是,怎样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理解各元素内在联系,同时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2]

1.2 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常见的难点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关键在于有效地提取和整理信息。由于非连续性文本中信息量庞杂且分布广泛,学生需要学会在思考中筛选,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核心要点,这是成功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任务的关键所在。现实中,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提炼简单信息,但面对复杂信息的提取时,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往往会遇到不小的挑战[3]。同时,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往往停留于表面,缺乏具体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如果不能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特征等,那么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效果必将大打折扣[4]

1.3 深度学习理论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理论注重通过深度思考与多元角度的学习模式,推动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多层级处理,这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需求高度契合。传统教学多聚焦于表面记忆和信息提取,而深度学习倡导学生突破表层认知,开展全面的思维整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学生需要处理多元信息,深度学习能协助他们从不同维度解读并整合图文内容。就像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里,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文化元素及图文间的关联,以此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深度学习鼓励学生与文本互动,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对文本传达的信息进行反思与批判,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5]

2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2.1 《故宫博物院》文本分析与教学目标设置

《故宫博物院》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设计,需先对文本展开深入分析,该文本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与艺术元素,既有文字叙述,也有图像、插图等视觉素材。教师要从多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既注重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又引导他们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与技能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认知层面,目标可为帮助学生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技能层面,目标可涵盖提升学生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层面,教师还需激发学生对故宫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明确教学目标能助力教师设计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2.2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教学策略构建

从深度学习视角看,教学策略构建应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与思维深度培养,《故宫博物院》教学中,教师需设计开放性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让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故宫的变化,探讨文化传承意义;或分析故宫艺术作品,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可在协作中获取更多元观点,促进深层次理解。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像多媒体展示、虚拟游览等,增强学生互动体验,让他们从多感官角度理解和体验故宫文化魅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还能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3 文化背景知识与学生认知的关联性分析

《故宫博物院》作为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不仅包含历史事实,更融合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学生文化认知水平,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相契合。小学生对许多文化背景知识较为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的铺垫与补充,比如讲解故宫建筑风格时,教师可借助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宫殿建筑特点及其文化象征;讲解文物时,可带领学生知晓这些文物的历史意义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经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在知识层面获得新认知,还能在情感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兴趣。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故宫博物院》教学策略实施

3.1 引导学生分析图文信息的整合方式

《故宫博物院》文本采用图文并茂的结构,要求学生有效整合文字与图片信息,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解读图文关系以提升信息整合能力。比如,可先让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图片,分析图片传达的信息,再结合文字内容对比,帮助他们理解图文并存的独特魅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文字的相互作用,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灵活进行图文转换与综合,进而提高跨媒介阅读能力。这不仅可增强学生对视觉信息的解读能力,还能培养其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图文互释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为提升综合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3.2 通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批判性思考与多角度理解,在《故宫博物院》教学里,教师可组织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比如设置引导性问题:“故宫建筑风格为何有特殊文化意义?”“你觉得故宫博物院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起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学生既能表达自身观点,也能接触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这种互动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从不同视角解读文本内涵,进而提升对故宫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让深度学习在互动中真正落地,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兴趣

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设计多元化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组织学生制作故宫模型,或参与“故宫小导游”活动,自行设计讲解词并模拟讲解。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故宫文化的理解,同时增强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虚拟游览故宫,使其亲身体验故宫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习更显生动有趣,还能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多元化发展,学生在实践与科技融合的活动中,既能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又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4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4.1 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

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后,阅读能力提升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故宫博物院》教学实践,教师可从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多维度评估。实际中,学生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准确解读图文信息、在多个信息源中找到关键信息并合理整合,定期评估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的困难与薄弱环节,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教师可更清晰了解其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成长轨迹,这种多维度评估方式,既关注学生当下能力水平,又追踪长期发展,确保教学效果评估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4.2 学习策略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深度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驱动,学生在学习中应具备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故宫博物院》教学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生能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撰写学习日志等方式,整理归纳阅读中的收获与疑惑。借助这些学习策略,学生可更好地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教师还可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资源,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仅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整理与归纳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让自主学习成为提升阅读能力的内在动力,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探”的转变。

4.3 教师反馈与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尤其在教学策略实施时,需依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故宫博物院》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进度和反馈意见等数据入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若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困难较大,可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助其突破瓶颈,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有助于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这种基于反馈的动态调整,能让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在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策略更具针对性,为学生深度学习非连续性文本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让教学在互动与调整中不断精进。

5 深化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5.1 拓展深度学习策略在其他文本教学中的适用性

深度学习策略不仅适用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类型文本教学,教师借鉴深度学习理论,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互动活动等方式,能推动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深度理解。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可借助深度学习策略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批判性分析能力。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通过对各类文本的教学探索,可不断优化深度学习策略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

5.2 构建跨学科的教学模型与应用

在深度学习框架下,跨学科教学模型展现出巨大潜力,教师将语文学科与历史、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能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以《故宫博物院》教学为例,与历史课程结合,可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故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与艺术课程结合,则能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故宫的艺术作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跨学科思维素养,从多个维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未来小学语文教育中深度学习的创新方向

未来语文教学会进一步聚焦于学生自主学习本领的培育以及思维深度的拓展,基于这一背景,深度学习创新应用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教师借助诸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之类的信息技术,制定更贴合个体、精确的学习方案,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进程中斩获更优成绩,还能在教学形式多元化的情境下激活其创造及批判性思维,未来小学语文教育中深度学习方法的采用,将更聚焦于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其在复杂信息氛围中的适应技能与化解问题能力。

结语

经过深度学习理论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突破传统局限,助力学生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故宫博物院》教学实践中,学生借图文信息整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通过互动讨论与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助其构建更全面的知识框架。未来,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学习体验,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推动语文学科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符奚平.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5,11(05):46-49.

[2]张帅.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J].阅读,2025,(31):8-10.

[3]陈玫玫.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4,(29):43-46.

[4]陈鹏程.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30):173-175.

[5]王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阅读分析能力的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二).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陕化小学;,20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