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视域下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由传统审美装饰扩展至展现地域特色、强化文化认同与提升城市形象等多重维度。在地域文化深度塑形的背景下,构建兼具艺术创新与文化表达力的公共艺术机制成为关键议题。石家庄正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佛教传统与古建文化,为公共艺术注入独特资源。然而,当前设计中仍存在文化割裂、风格同质、空间功能错配等问题。本文立足正定地域文化特征,剖析公共艺术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文化场景—在地表达—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路径,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本土化设计策略。引言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形象风貌,更承担着链接市民与城市精神的功能。随着“文化自信”与“美丽中国”战略推进,公共艺术正承载传播文化、涵养审美与促进社会参与的多重使命。尤其在地域文化语境下,其设计需兼顾传统承载与现代表达。若脱离地域根基,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文化温度;若盲目模仿“国际风格”,又易导致城市景观趋同、个性模糊。因此,基于地域文化推动公共艺术机制创新,已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归属感的关键。石家庄正定作为古城文化名片,拥有深厚的佛教与民俗底蕴,城市更新与空间重构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实践场域。但现实中仍存在语言表达单一、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本文立足正定地域文化特质,探讨公共艺术在文化承载、空间融合与机制保障方面的创新策略,为地方公共艺术发展提供系统化思路与实践参考[1]。
1 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融合的价值逻辑
1.1 正定地域文化的核心特质与艺术延展价值
石家庄正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文化构成以佛教文化、明清建筑风貌、民间工艺传统等为核心,呈现出兼具古典意蕴与生活气息的地域文化生态。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积淀不仅体现在建筑符号、空间形态与地方习俗中,也深深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审美认知与文化认同。在公共艺术的实践中,若能深度挖掘这些在地文化要素,不仅能够增强艺术作品的本土适配性与精神感染力,更可实现从视觉美感向文化传播的功能跃迁。正定的古城墙、隆兴寺、广惠寺砖塔等地标性文化遗产,既可作为创作素材,又可引发关于历史、宗教与生活的多重艺术叙事,为公共艺术注入鲜活生命力。当前一些落地项目,如在南城门广场引入宋式雕塑语言,已初步体现了文化与艺术融合的实践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
同时,公共艺术本质上应服务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广大市民群体,而正定作为旅游与居住并重的城市形态,其公共空间使用者涵盖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与文化爱好者等多元群体,这种人群构成差异决定了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既尊重本土文化内核,又具备开放性与互动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正定地域文化不仅是素材,更是公共艺术进行表达、激发参与与促进认同的逻辑起点。设计者应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可转化的视觉语言、叙事结构与交互机制,使得公共艺术既能体现历史厚度,也能回应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3]。
1.2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认同与空间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随着城市空间从“建筑主导”向“公共体验”转型,公共艺术的角色也逐渐从装饰性景观转变为城市文化系统中的关键构成。其不仅承载文化表达、社会互动与审美教育等复合功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公众理解与参与城市文化建构。对于正定而言,公共艺术的有效嵌入不仅能够强化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也为城市文旅融合、社区参与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载体。例如在正定新区部分新建社区中,通过设立融合传统图腾与现代材料的艺术小品,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锚点。这类艺术介入通过与城市节奏、居民情感与空间行为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文化认同的在地建构[4]。
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可作为城市文化价值“外显化”的中介机制,将深藏于历史文脉中的精神元素具象化、现代化,使得城市形象更具识别度与延展力。以正定古城区为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老街巷进行“文化场景”塑造,如利用墙绘、雕刻等形式再现正定古今人物与风俗场景,便是一种“情境重构”的艺术策略。它既不破坏原有建筑肌理,又增强了空间的文化记忆与公共参与属性,从而构成文化与空间的双向激活。因此,公共艺术在正定这样的历史文化城市中,其设计路径必须建立在深度文化理解之上,并以提升空间品质与市民文化获得感为终极目标。
2 石家庄正定公共艺术现状与主要问题
2.1 公共艺术布局碎片化与系统规划缺失的矛盾
尽管正定近年来积极推进古城复兴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整体呈现出碎片化、功能弱化等突出问题。许多公共艺术项目集中于旅游主线区域,如南城门、阳和楼与隆兴寺周边,呈现“景点式”投放倾向,缺乏对城市整体空间的系统规划与文化脉络的延展整合。这种布局方式导致城市文化的表达过于局部、片面,难以形成联动性强、逻辑清晰的视觉与文化走廊。同时,部分艺术作品在主题选择与表达方式上存在“符号化”倾向,盲目堆砌传统元素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语义与当代表达,从而难以真正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碎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源于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决策主导机制仍偏重建设与功能性,公共艺术往往作为附属环节被临时插入,缺乏系统的前期研究与多方参与机制;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缺乏既懂艺术表达又理解地方文化逻辑与城市运行机制的复合型创作团队,使得作品创意、选址、材质与互动性等方面难以全面落地。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项目执行单位之间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也进一步造成了艺术表现形式的风格混乱与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提升正定公共艺术整体水准,必须从城市治理层面推动艺术规划前置与跨专业协同机制的构建[5]。
2.2 公共艺术传播功能弱化与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正定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同时,公共艺术的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仍有待强化。当前多数公共艺术作品仍以“观赏性”为主,缺乏可供公众互动、学习、参与的内容与形式,未能充分激发市民与游客的主体认同与情感连接。部分区域设置的艺术设施由于缺乏维护、导览系统不完善,常被视为“城市装饰”而非“文化体验”,导致其社会价值与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此外,不少作品未结合所在社区或空间的人群特征,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沟通链条,造成“看得见却看不懂、放在那里却用不上”的现象。
公共艺术原本应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轻介质”,能够打破文化资源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艺术内容的普及、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公民身份的内化。然而目前正定在这方面的机制仍不健全,如缺乏面向公众的艺术教育、作品说明及数字展示平台,也未建立系统的公众反馈机制,使艺术介入与市民生活之间存在距离。尤其在社区层面,居民对公共艺术的知情权、参与权未得到保障,艺术决策过程仍以专家与项目主导为主,缺乏共建共享理念。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治理中协商民主与文化共建的趋势。因此,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导向的公共艺术治理结构,是下一阶段正定艺术实践亟需突破的关键环节。
3 地域文化引领下的正定公共艺术设计机制创新
3.1 基于地域文化核心意象的主题重构机制
石家庄正定的地域文化以“古韵中轴”“宗教名邑”“燕赵精神”为核心特征,拥有隆兴寺、赵云庙等重要文化资源。然而当前公共艺术主题设计多停留在表层符号复制,未能深挖文化内涵,缺乏当代表达张力。要打破这一局限,需提炼地域文化核心意象,构建“文化母题+当代表达”的创作框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现代审美与情感温度的艺术语言。
实践上,可通过建立主题数据库,整合正定地区的历史人物、空间记忆、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联合艺术院校、文保机构、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策展。以此推动公共艺术从物象再现走向语境构建,并通过叙事场景、交互载体、数字媒体等手段,强化公众沉浸式体验。以隆兴寺为例,可不再局限于佛教符号雕刻,而在周边区域构建“正定佛韵”文化体验带,融合音乐、光影与触感设计,提升文化共鸣。同时推动与城市导视系统、建筑立面等协调设计,形成视觉识别、文化传达与空间互动融合一体的艺术传播系统,增强城市文化的识别度与感染力。
3.2 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艺术决策机制构建
当前正定公共艺术项目在资源配置与执行机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分工不清等问题,阻碍其高效推进。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涵盖政府、艺术家、居民、企业等参与者,实现公共艺术项目的全流程共治。
在前期策划中,政府应牵头设立“公共艺术统筹协调小组”,统筹预算、场地与政策支持,并促成艺术家提前介入,通过空间勘察与文化调研提高设计贴合度。在方案评审与实施阶段,建立包括专家、市民与执行团队的“艺术项目评审委员会”,增强决策的专业性与包容性。通过社区共创计划、艺术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居民参与议题选择、形式表达与落地建议,提升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与亲和力。
在后期维护层面,应明确作品产权与责任归属,探索委托第三方平台进行日常维护、互动内容更新与活动组织,保障艺术资产活力延续。通过机制优化与社会协作,推动正定公共艺术迈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实现从孤立项目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转型。
4 推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系统融合的路径构建
4.1 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艺术嵌入策略
石家庄正定作为古城与新区共存的区域,其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历史街区、行政新区、文旅节点三重并置的格局,这为公共艺术的空间嵌入提供了多层次的场域可能。然而目前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布设仍存在节点重复、功能雷同、疏密不均等问题,艺术作品与空间语境常常脱节,缺乏系统布局与功能协同。为改变这一现状,需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整体空间规划,构建“分区分级、多点联动”的艺术布置体系,使之既成为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通道,也承担起功能导引、环境激活与情感交流的复合角色。
具体实施中,应依据正定的城市肌理与人流分布,对公共艺术进行“轴线引导+节点强化+界面修复”的布局策略:如在南城门—隆兴寺轴线上布设序列式文化浮雕,强化历史轴线的空间张力;在政府广场、博物馆广场等开阔节点设立主题性装置艺术,提升市民聚集与打卡意愿;在背街小巷、街角灰空间中引入小型壁画、互动座椅等“微艺术”项目,增强城市的细部温度与日常美学体验。同时,可借助BIM、GIS等数字化工具对艺术分布与市民行为进行动态建模,实现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精准匹配与时序更新,提升其适配性与持续性。
4.2 构建公共艺术支持系统的制度保障框架
推动公共艺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支撑与政策保障。当前正定在艺术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支持框架,缺乏专门的政策激励、财政支持与成果评估机制。为此,应从制度层面构建一套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为公共艺术设计、实施与运营提供可持续的保障路径。
在政策方面,可设立“正定公共艺术专项基金”,专项支持地方艺术家原创作品、社区共创项目与公共艺术教育计划,并通过竞标机制激励艺术创作质量。在管理机制上,建议成立“正定公共艺术发展中心”作为执行机构,统筹项目规划、资源整合、艺术评审与公众参与等职能,形成权责清晰、运作高效的工作平台。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艺术项目的美学价值、社会影响与公众反馈进行量化评价,作为今后项目遴选与资金分配的依据。还可探索建立艺术作品数字档案库,对作品进行生命周期管理与成果追踪,实现从“建得起”到“管得好”的转变。
结论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表达与空间塑造的重要媒介,在地域文化语境下更应承担起传承本土文脉、塑造文化认同与激活公共空间的多重使命。以石家庄正定为例,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空间重构实践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通过构建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创作机制、多主体协同的艺术治理结构、系统嵌入的空间布局策略与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突破当前设计与管理中的瓶颈,推动公共艺术从装饰性表达走向深度参与与公众共建的文化实践。未来,应持续探索“在地性+创新性”的融合路径,构建可持续的公共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宋棋超,唐欣,冯乔.基于KANO-和美理念-TOPSIS的乡村家具优化设计研究[J/OL].林产工业,1-13[2025-06-21].
[2]魏茜茜.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主要英语国家纪录片中的中国正面文化形象建构的多模态研究[D].吉林大学,2025.
[3]许思雅,彭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活化研究——以杭州市塘埠村为例[J].工业设计,2024,(12):136-139.
[4]谭志敏.大湾区背景下深铁公司品牌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4.
[5]蒲娇,马怡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十年(2013—2023)研究综述:概念确认、学科研究与策略深探[J].民间文化论坛,2024,(05):23-39.
如何引用
参考
宋棋超,唐欣,冯乔.基于KANO-和美理念-TOPSIS的乡村家具优化设计研究[J/OL].林产工业,1-13[2025-06-21].
魏茜茜.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主要英语国家纪录片中的中国正面文化形象建构的多模态研究[D].吉林大学,2025.
许思雅,彭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活化研究——以杭州市塘埠村为例[J].工业设计,2024,(12):136-139.
谭志敏.大湾区背景下深铁公司品牌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4.
蒲娇,马怡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十年(2013—2023)研究综述:概念确认、学科研究与策略深探[J].民间文化论坛,2024,(05):23-3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