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文传播的启示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语言国际推广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和发展本国利益,在国际上提升本国语言影响力而制定的政策。

英、法两国语言具有全球影响力,两国在发展中推进了上百年的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积累了独特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英法两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演变、措施及特点,有助于理解语言政策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其他国家制定和实施语言推广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

中文的国际传播政策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留学中国”成为重要的教育品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语言竞争加剧、文化适配性不足、推广模式单一等。系统对比英、法语言推广政策,梳理其发展现状与挑战,可以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优化借鉴。

2 英、法两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对比分析

2.1 英国对外语言推广的政策分析

2.1.1 英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情况

英国对外推广英语的政策发展演进时间较长,其早期的语言推广政策并非单纯的语言推广,目的是为打造殖民霸权帝国。1934年英国文化协会的成立才标志着英国英语推广开始系统化、专业化。英国的语言推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基础阶段(16-19世纪):英国在这一时期通过殖民扩张强制推行英语,以强化殖民统治。立法层面,1850年《澳大利亚殖民地宪法法案》规定殖民地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必须使用英语,从宪法层面确立其官方地位;教育与行政层面,英国在殖民地推行英语单一教学体系,将语言作为维系殖民制度的工具。

第二,发展阶段(19-20世纪):英国在殖民地实行了长期的强制性语言政策,随着一战后殖民地反抗加剧和二战后旧殖民体系瓦解,英国转向隐蔽化推广策略:通过教育合作、商业渗透与文化交流替代强制政策。

第三,成熟阶段(20世纪至今):以英国文化协会为核心,语言推广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该机构通过完善海外英语教育体系(如统一课程大纲、强化师资培训),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全球推广网络(如各国专属教育官网),将语言推广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深度绑定。

2.1.2 英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市场化运作:将英语教育作为支柱产业,反哺语言推广;

多元主体协同: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共同参与推广;

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际环境迭代策略,信息化时代通过“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站”等平台整合学习、考试、文化展示功能;

文化嵌入性:将英语与戏剧、文学等文化符号捆绑传播 。

(2)价值

经济层面:催生语言培训、证书认证等产业链,2023年英国英语教育产业全球营收超150亿英镑,带动服务业增长;

文化层面:通过语言传播自由主义价值观,强化全球对英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国家软实力;

政治层面:英语成为英联邦35国的官方语言,在国际贸易、外交文件中占据主导地位,巩固英国国际话语权。

2.2 法国对外语言推广的政策分析

2.2.1 法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情况

法国的法语推广政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法语地位受到冲击,法国政府对法语保护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语言政策,法语语言的政策推广过程不仅反映了法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诉求,也对世界语言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的对外推广语言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基础阶段(17-20世纪初),这一阶段法语凭借法国的殖民统治及法语文化影响力开始向全球传播。主要通过立法保障、文化渗透等方式推进法语的国际传播。

第二,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末期),二战后法国国力衰退,英语霸权冲击法语外交地位,法国转向“文化+技术”合作推广模式:1970年成立“法语国家及地区组织”(OIF),联合54个成员国构建文化联盟,通过教育合作、技术援助维系法语在非洲前殖民地的影响力。

第三,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的法国以“语言文化多样性”为核心理念,通过国际机构强化法语官方地位:在联合国、欧盟等组织中维持双语制度,同时依托法国文化协会(如法语联盟)输出“法语+法式生活方式”,推动他国从文化认同层面接受语言。

2.2.2 法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强政府干预性:国家主导机构设置(如文化部统筹推广事务)与资金投入,将语言推广纳入国策,历届政府均立法保障(如1994年《图邦法》规范法语使用)。

语言保守性:坚守法语“纯洁性”,通过立法抵制外来语(如禁止广告中使用英语词汇),维护文化独特性。

文化嵌入性:将语言推广与哲学、艺术等文化符号深度捆绑,如“法语世界文学奖”同步提升语言与文化国际影响力。

(2)价值

政治与外交:法语仍是31个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法国借此维持与前殖民地的特殊关系,在非洲事务中保留话语权;

文化输出:通过“法语文化年”等活动传播存在主义哲学、印象派艺术等法国文化成果,强化全球对法国文化的认同感;

经济收益:法语教育产业形成完整链条,DELF/DALF考试年收益超3亿欧元(2023年数据),带动语言培训、教材出版等相关产业发展。

2.3 英、法两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异同

2.3.1 相同点

英语和法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较大,同作为曾经的殖民扩张国家,有着较长时间的语言推广经验,两国的语言推广政策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国家战略高度绑定。英国和法国都将语言推广视为维护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手段,英国通过语言推广的手段巩固其在全球的科研、商业霸权地位,法国通过语言维系前殖民地文化认同。

第二,专业机构管理。英国文化协会与法语联盟均为跨国非营利组织,拥有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师资认证和全球分支机构网络。

第三,文化符号与语言输出深度融合。英语和法语在语言推广中均将语言与国家文化品牌相关联。

2.3.2 不同点

第一,推广理念的不同。英国在语言推广过程中,实行非排他性的语言发展策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语言的灵活性适应不同文化,以求文化的深度融合。而法国坚持纯洁主义,通过立法维护法语的纯粹性并警惕外来语冲击,尤其对英语这样的主导语言,抵制其深入本土文化。

第二,主体参与的不同。英国更加依赖市场与社会力量,企业、高校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多方协作共同推进语言的国际推广;而法国以政府为主导,更多地制定相关法律条例,从立法保障角度维护语言的地位并推进语言的国际传播,民间力量也有参与,但是程度较低。

第三:地理布局侧重的不同。英国的英语推广全球布局,尤其重视北美、亚太等经济活跃地区;法国的法语推广以非洲前殖民地为核心,巩固传统势力范围,对新兴市场覆盖不足。

3 英、法两国对外语言推广政策的现状和挑战

3.1 政策现状

3.1.1 英国政策现状

16世纪以后,英国开始了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同时英语也被推广到海外,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目前英语仍是全球通用语,随着时代进程的加速,英语的语言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英国脱欧后,英语能力所体现的竞争优势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3.1.2 法国政策现状

17世纪末,法语成为世界第一外交语言。二战以后, 国际形势巨变,法国政府把语言政策提升到国际的高度。当前,法语国家组织秉持推动法语及其文化发展的理念,以维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为核心宗旨,致力于法语推广传播。但随着世界语言竞争的加剧以及旧殖民地语言的复兴,法语在非洲国家的语言地位面临挑战。

3.2 核心挑战

3.2.1 语言竞争加剧与地位维系的难题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竞争日益激烈,英语面临汉语、西班牙语的挑战。中国经济崛起带动中文学习热潮,西班牙语凭借拉美市场,对英语的美洲市场形成冲击,法语在非洲遭遇英语挤压。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年轻一代更倾向学习英语以获取国际就业机会,法语在非洲的“传统领地”逐渐萎缩。

3.2.2 文化认同与本土化政策的冲突

英国文化协会在中东推广时因涉及性别议题教材引发争议,英国在印度推广英语时,印度知识分子批判其“文化殖民。法国法语联盟在科特迪瓦推行标准化法语教学,遭当地知识分子批评“抹杀方言文化”。如何在语言推广中尊重本土文化,实现文化共生,成为难题。

3.2.3 政策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缺失

英法两国的语言推广政策缺乏科学评估体系,英国文化协会的年度报告侧重活动数量与参与人数,却未分析这些活动对英语传播的长期影响(如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变化);而法语联盟的课程效果仅通过考试通过率衡量,忽略了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理解的关联。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政策调整滞后,资源配置低效。

4 当前国际环境下对中文传播策略的思考

4.1 明确战略定位,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的语言传播政策

由于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故不可一概而论地采用同种语言传播策略。中文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和政治背景,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中文传播。

4.2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加强中文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

汉语国际传播应与时俱进,并不断调整传播形式,紧跟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变革潮流,通过整合优质中文课程资源,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汉语学习的个性化适配。利用短视频平台与直播技术赋能中文教育,开发趣味性中文学习内容。推动虚拟技术与现实场景的深度融合,运用VR技术还原中国文化场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如开发虚拟故宫游览、茶道文化体验等交互式内容,让学习者在虚拟场景中感受中文使用的文化语境,通过增强感官体验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4.3 加强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优良的师资质量是语言推广成功的重要保证,可在孔子学院体系内设立专业师资培训中心,为当地中文教师提供系统化培训,以此提升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国内教师赴海外从事中文教学工作,构建国际化的中文教育人才资源网络。在具体实施中,需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选拔机制与培训体系,确保人才流动的规范性与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在人才培养层面,应着力培育兼具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对象国文化常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综合能力。

4.4 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文语言的国际吸引力

突破传统说教式推广模式,以文化共鸣点作为吸引受众的核心抓手,构建流行文化与中文学习的联动机制。例如通过中文网络文学的海外改编,利用流行文化载体的渗透,增强中文传播的年轻受众吸引力,推动中文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深度结合,开展中国文化主题体验活动,提升受众的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增强中文文化的国际感染力。

4.5 建立完善的语言传播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

语言传播政策的制定除了需要结合大环境思考外,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也十分重要。在评估指标设计上,可采用量化评估思路,把孔子学院分布密度、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数据作为核心指标,同时结合法国对文化传承纯粹性的评估经验,增加传统文化传播效果、跨文化冲突情况等定性维度,形成综合性的评估框架。反馈机制构建可以一方面搭建企业、民间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线上反馈平台,及时收集市场层面的教学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要求海外教学点按季度提交包含文化适应性、政策合规性等内容的规范报告,形成双向反馈渠道。

5 结语

英、法两国的对外语言推广政策为中文传播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中文传播需要从英法两国的语言推广政策中吸取经验,学习其长处,同时立足于本国文化实际,结合现实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关系,优化语言传播政策,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语言政策和更新思路。中文的国际传播政策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使中文在国际传播中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何修竹.英国语言推广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李同宇.中英语言国际推广策略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3]白露.法语的历史变迁与法国语言政策[J].考试周刊,2015,09):81-82.

[4]栾婷.法国在全球推广法语的政策与措施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6 (05):57-60.

[5]刘洪东.当代法国语言推广政策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4,35(02):87-91.

[6]许静荣.法国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4:05-08

[7]法国国家语言委员会.商业领域语言使用情况长期跟踪调查报告[R].巴黎:法国国家语言委员会1980.

[8]唐凤华.浅析英国英语语言政策的演变[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0(06):143-146+156.

[9]李清清.英语和法语国际传播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10]李克勇.法国保护法语的政策与立法[J].法国研究,2006,(03):22-27.

[11]张慧玉,倪小淯.法语国家组织的法语推广举措及其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启示[J].语言文字应用,2023,(03)2-72.

[12]邱谊萌.语言国际教育下的国外语言推广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0):329-332.

[13]周燕,张新木.论法语国际拓展力及其对国际中文传播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5):78-87.

[14]董学峰.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鸿艳(2001-),女,汉族,四川巴中,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刘东彪(1979-),男,汉族,河北沧州,博士,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系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资助“世界主要语言配合支持他国国民教育体系经验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2YH10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