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视域下音乐师范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构建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为音乐师范生培养体系重构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引。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构其“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创新实践,揭示了音乐教师教育的范式转型路径。研究发现,学院通过构建“价值引领-专业赋能-实践创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双导师制+实践共同体”的协同育人生态,创新“课程渗透-实践体悟-环境熏陶-网络辐射”四位一体思政浸润模式,以期破解艺术性与教育性割裂、技能培养与职业发展脱节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三维协同-五阶递进”理论模型,从主体协同、过程优化、场域融合三个维度以及师德涵养、专业能力、教学技能、创新思维、职业发展五个递进阶段,构建了新时代卓越音乐教师的培养范式。1 三全育人理念与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理论逻辑耦合
当前音乐师范生培养存在三大困境:专业性与师范性失衡导致“能演不善教”,实践环节薄弱造成“有知而无能”,思政教育脱节形成“有艺而无德”。通过三全育人理念的系统化实施,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突破传统“技能本位”的培养范式,构建“师德养成+教学能力+艺术创新”的融合培养模式[1]。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包含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全员育人强调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实践指导老师、学生朋辈群体、家庭和校外导师等多元主体协同,全程育人关注入学到职业发展的各阶段全周期培养,全方位育人则涵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环境浸润等立体维度。在“三全育人”理论指导下,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细化育人责任、丰富课程体系、优化社会实践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出兼具艺术才华与教育情怀的卓越中小学音乐教师[2]。
2 三全育人理念在音乐师范生培养体系的实践应用与创新
2.1 全员育人机制的系统重构与协同路径创新
打造多元主体育人矩阵。全员育人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中育人主体的单一性,将育人责任拓展至全体教育参与者,包括校内外同行业专业教师、辅导员、家长乃至社会力量。
构建了“高校主导-中小学协同-行业支撑”的三元主体育人共同体。该机制突破传统师范教育中高校"闭门造车"的局限,与校外组织和单位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与基础教育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生态系统。引入中小学特级教师参与教学实习实践指导,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提升培养方案与中小学新课标契合度[3]。
实施“引育并举、分类发展”的师资建设策略,构建起“学科教授+基础教育名师+行业专家”的复合型导师团队。通过“双师能力认证制度”推动专业教师转型发展,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一定学时基础教育浸润式研修,有效弥合了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鸿沟。邀请其他院校的知名音乐家举办讲座与工作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学生可通过与专业音乐家的互动,提升专业技巧,更深刻体会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此外,通过与校外艺术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引入校外专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项目中担任实践导师,并进行全程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组建“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朋辈群体”思政工作队伍,辅导员和班导师侧重整体学生的思政引领和班级管理,而专业导师则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进行分类培养和针对性引导。建立学生朋辈互助体系。将学生组织参与情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纳入综合测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制活动的內驱动力,进一步依托“学长制”传帮带互助体系,通过学生组织和项目制实践,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入学小辅以及项目实践团队队长,凝聚朋辈力量,形成生生互育的培养生态[4]。
2.2 全过程育人机制的体系化构建和阶段优化
形成四阶递进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年级段采取差异化的育人策略,即四阶递进式的培养路径。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为专业筑基阶段,构建“1+X”课程集群,如钢琴课程群包含演奏、伴奏、教学法等4个模块。实施“新生艺术素养提升计划”,进行早期师范体验。大三年级为能力拓展阶段,通过开展“双实双创”项目,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中完成教学案例开发与艺术作品创编。大四年级为综合提升阶段,推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双轨制,要求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基础教育实际问题,并建立“实习-就业”衔接机制,开设就业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岗位胜任力[5]。
落实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全程育人”理念强调育人工作应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或场景,这就要求除了要明确细分每阶段育人目标外,还应设置监督反馈机制。构建“四维八度”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单一评价范式,形成覆盖"输入-过程-输出"全链条的质量监控网络。其中,教学胜任度维度引入“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创新发展度评价则采用“项目档案袋”制度,要求学生在双创项目中留存过程性材料,并接受行业专家盲审。
2.3 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覆盖与系统构建
课程思政浸润体系的生态化构建。学院通过建构“价值引领-专业融入-实践深化”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耦合。通过红色论坛等活动,采用“史料研读+艺术再现+田野验证”的教学模式,将《岳麓书院》《花鼓抒怀》等湖湘文化作品的文化内涵解构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块。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明显加强。同时,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精品文艺作品库”,如编创校园红色歌剧《八一起义》,并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将红色革命教育嵌入专业课程,形成“每课有思政、每师能育人”的教学常态。
实践育人平台的协同化运作。学院构建“舞台-讲台-云台”三台联动体系,在舞台维度,通过基本功大赛、未来教育家等活动,搭建以赛代训的舞台,将专业技能展示与教学能力考核相结合,要求每位学生每年完成1-2场教学型演出,并接受同行评议。讲台维度依托基础教育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指导+双课堂衔接”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情境化教学能力。云台建设方面,开发智慧琴房系统,运营学院公众号和并引入线上网络课程,在学习、生活、实践各方面提升育人便利性和实效性[6]。
文化育人环境的具象化营造。学院着力打造“显隐结合”的文化育人场域。显性层面建设“艺术实践风采展”实体空间,通过经典文化艺术作品的展陈和解说,发挥榜样师范效应。隐性层面实施“经典润心”工程,组织《八一起义》等红色经典排演活动,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然内化主流价值观。参与项目排演的学生职业使命感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创建“名师文化长廊”,将学院的名师的教育案例可视化,形成持续性的师德教育能量场[7]。
3 三全育人理论模型的系统建构与实践范式的多维验证
3.1 “三维协同”理论模型的内涵解构与范式突破
从三全育人理论出发的实践探索印证了“主体协同-过程优化-场域融合”三维协同模型在音乐师范生培养中的理论适切性。该模型突破传统师范教育“单向灌输”的线性思维,构建起立体化教育生态[8]。
在主体维度上,通过建立“高校主导-中小学协同-行业支撑”育人共同体,形成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年均输送实习生300人次,中小学教育机构依托实训课程直接参与高校师范生培养,有效弥合了高校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鸿沟。
在过程维度上,创新体现在“基础夯实-能力进阶-综合创新”培养链的建构。参照Fullan的教育变革理论[],学院将四年培养周期解构为认知启动、技能强化、实践迁移三个阶段。以钢琴教学为例,基础阶段侧重演奏技法(1-2学期),进阶阶段融入即兴伴奏与作品分析(3-4学期),高阶阶段则开展中小学课例研发(5-6学期)。这种分层递进模式使学生的教学胜任力指数提升,验证了过程优化的有效性。
在场域融合维度上,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社会环境”的多维渗透,构建起浸润式育人环境。根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学院不仅强化教室、琴房等微观教学系统,更注重拓展社会实践等宏观系统。如“红色音乐文化田野调查”项目,组织学生深入邵阳市花园阁村等18个非遗传承地,在文化情境中深化专业认知。跟踪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有效提升,印证了场域融合的育人价值[]。
3.2 “五阶递进”培养范式的学理溯源与实践验证
学院构建的"师德涵养-专业能力-教学技能-创新思维-职业发展"五阶递进培养范式(表1),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该范式融合了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和Korthagen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形成具有音乐学科特性的培养路径。
在师德涵养方面,创造性实施“三融入”策略: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如《音乐教育学》开设“教育家精神”专题,开展未来教育家比赛等;将教育情怀融入艺术实践,如组织“红色论坛”排演和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教育梦想融入职业发展,如邀请基层优秀校友、教育名师开展讲座。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基层从教意愿有效提升,毕业生从事基层教育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湖湘两广地区音乐教师的主要输送高校。
表1 五阶递进培养范式实施路径
阶段 | 核心任务 | 实施载体 | 评价指标 |
师德涵养 | 价值塑造与职业认同 | 课程思政+公益实践 | 师德践行度 |
专业能力 | 艺术素养与学科知识建构 | 课程集群+大师工作坊 | 专业技能达标率 |
教学技能 |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培养 | 微课教学+教育见习 | 教学胜任力指数 |
创新思维 | 融合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 | 双创项目+课例研发 | 创新成果转化率 |
职业发展 | 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 | 校友导师制+继续教育平台 | 职业发展追踪数据 |
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紧紧把握Darling-Hammond提出的“实践性知识优先”原则[],突破了艺术院校“重技能轻应用”的积弊。采用“课程集群+模块化”组织模式,形成“核心课程+方向课程+拓展课程”的弹性结构。以声乐课程群为例,除传统演唱课程外,增设《童声训练法》《合唱指挥实务》等应用型课程,学生的教学转化能力,一线教学技能有效提升。
3.3 实践效能的实证分析与创新突破
范式创新,破解艺术与教育二元对立难题。结合Mezirow的转化学习理论[],通过构建“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创新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有效化解艺术性与教育性的传统矛盾。通过构建“做中学“的模式,使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有效提升。如结合时代需求,开设《智能音乐教学技术》课程,将音乐制作软件操作与教学情境模拟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习得教学法知识。
机制创新,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生态。建立“双导师制+实践共同体”机制,形成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耦合。实施基础教育名师驻校计划,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实训导师,参与实训课程指导,将一线教学需求直接融入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
路径创新,开辟思政育人新场域。开发的“四位一体”思政浸润模式:课程渗透-实践体悟-环境熏陶-网络辐射,破解了艺术专业思政教育“表面化”难题。如依托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网络艺术文化作品的创作中,使学生的价值观内化程度提升,为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范例。
结语
在新时代美育体系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音乐师范教育正面临从“技能传授”向“育人铸魂”的范式转型。本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创新实践为样本,系统论证了“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的可行路径。通过构建“三维协同-五阶递进”理论模型,形成“专业筑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能够有效破解艺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重技轻教”“价值悬浮”等结构性矛盾。在实践层面,三全育人机制的探索具有三重突破性价值:其一,全员协同机制的建构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主体割裂的困局,通过“高校-中小学-行业”三元育人共同体的建立,实现了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其二,全过程衔接的课程体系创新,特别是“基础夯实-能力进阶-综合创新”的培养链设计,使学生的教学胜任力指数实现阶梯式增长。其三,全方位渗透的育人场域建设,通过“课程思政浸润体系+文化育人环境+数字实践平台”的立体化建构,使毕业生基层从教意愿提升,职业使命感增强,彰显了文化育人的深层效力。 这些实践成果的取得,本质上源于对音乐教师教育规律的深度把握:在专业能力培养中渗透师范特质,在艺术创新中涵养教育情怀,在文化传承中铸就师德灵魂。唯有坚持“三全育人”的系统思维,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创新与师资建设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教创融通”的新时代卓越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5th ed.)[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88-102.
[2]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45-67.
[3]冀燕丽.“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育资源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5(1).
[4]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3.
[5]Korthagen F A J.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1):77-97.
[6]Darling-Hammond L. Teac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7,40(3):291-308.
[7]Mezirow J.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997(74):5-12.
[8]王宏伟. 音乐师范生双导师制实施效果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 2023(2):34-39.
如何引用
参考
Fullan M.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5th ed.)[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88-102.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45-67.
冀燕丽.“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育资源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5(1).
[]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3.
[]Korthagen F A J.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1):77-97.
[ Darling-Hammond L. Teac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7,40(3):291-308.
[]Mezirow J.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1997(74):5-12.
[]王宏伟. 音乐师范生双导师制实施效果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 2023(2):34-3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