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融合发展

作者

  • 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

摘要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融合发展是科技领域的关键趋势。融合可提升智能系统性能,实现更精准预测与决策。探讨其融合机制、应用场景及面临挑战,挖掘潜力以推动技术变革,利于在医疗、金融等多领域开拓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持续优化模型架构、提升算力效能并加强监管,我们有望构建更安全、高效、可信的智能系统,为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综合育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综合育人”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广宁竹材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300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与非遗相关的教学实践,其中设计类专业占比高达65%以上,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综合育人”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引导,这为非遗文化的融入提供了政策保障机制和理论支撑。探索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的有效融入路径,不仅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落实“综合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这种融合能够有效驱动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资源的互动,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设计课程中的融入,既是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高校综合育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1]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综合育人”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

“综合育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引导的融合。张丽丽、仝丽娜在《非遗文化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中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陈正凯在《地域非遗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中,通过对广宁竹材等地方非遗元素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在设计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石云在《雷州民间艺术嵌入高校设计教育实践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思路,即通过将地方非遗文化引入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将非遗文化融入设计类课程,成为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课题[2]

2.2 高校设计课程的教学定位

高校设计课程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定位不仅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与综合素质、创新思维以及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密切相关。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逐步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24)》中提到的数据,高校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正朝着多元化、实践化和跨学科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尝试将传统工艺、地方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非遗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将广宁竹材作为主要材料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作品创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其在实践中掌握设计方法,提升综合能力。在“综合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课程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文化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3]

3 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的融入现状分析

3.1 当前高校设计课程中非遗文化融入的实践情况

从研究实践情况来看,当前高校设计课程中非遗文化的融入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实践项目开展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其中以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地域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为主,这些课程通常以专题形式呈现,旨在通过系统性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尽管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的融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未形成系统的非遗文化课程结构,导致教学内容零散、缺乏连贯性,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融入路径,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联动等方式,引入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文化深度。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尝试将非遗文化融入毕业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等环节,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非遗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

3.2 广宁竹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广宁竹材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在展示空间设计中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竹材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综合育人的背景下,广宁竹材作为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设计教育,此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能激发创新意识。此外,为高校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开辟了新方向,从本次研究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广宁竹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广宁竹材因其独特的材质特性,如轻质、环保、可塑性强等,被广泛应用于展览空间、文化场馆、公共艺术装置等场景中。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学生通过运用广宁竹材制作展台、展架、装饰构件等,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美学价值,也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广宁竹材的应用还体现在现代技术上,将竹材与3D打印、激光切割等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设计效果。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竹材的应用边界,也为传统材料的现代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竹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还涉及文化叙事与空间体验的构建,在文化展览和主题性设计项目中,广宁竹材被用来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使观众能够在空间中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岭南非遗文化展”中,设计团队通过使用广宁竹材搭建展墙、布置展台,配合灯光与多媒体设备,成功打造了一个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深度的展览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提升了展览的整体品质,也增强了观众对广宁竹材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广宁竹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仍需在技术、教学、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优化与提升。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广泛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实现竹材在高校设计课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4 广宁竹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融入路径探索

4.1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堂,这不仅是传递传统智慧的方式,也是教育思想的悄然转变,广宁竹材静静躺在广东非遗名录中,它的纹理蕴含故事,它的韧性彰显着工匠精神,这些特征让展示空间设计有了新的可能,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中,应充分结合竹材的文化背景、材料特性和应用潜力,构建具有综合育人教育功能的设计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应围绕竹材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象征及现代应用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课程内容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设计学、材料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块。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竹材的物理性能出发,探索其在建筑装饰、室内陈设、展览装置等方面的应用可能性。课程融入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设计作品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学生们被鼓励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课程内容关注实践性与创新性,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项目环境中运用竹材进行设计实践,设置“广宁竹材展示空间设计”专题项目,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广宁竹材的文化背景、技术特点与应用潜力,构建跨学科、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综合育人教育元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基于综合育人的视域下,非遗文化走进高校设计课堂的方式需持续更新,广宁竹材是非遗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既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也传递着传统工艺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通过设置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广宁竹材的特性进行材料研究、结构分析和创意表达。在我校23的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将“广宁竹材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作为课程项目,要求学生从材料选择、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并结合地方文化背景进行主题策划。

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广宁竹材的纹理、质感及其在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艺术设计的问题,还涉及历史、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因此,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设计实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推动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设计课程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驱动、数字技术、跨学科融合以及综合育人元素的融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广宁竹材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4.3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是推动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课程中有效融入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宁竹材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表现力。运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提升其职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非遗文化展览、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其提供展示成果和交流经验的平台。据统计,在近年来的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中,涉及非遗元素的作品数量逐年上升,这表明,非遗文化与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通过构建以项目驱动、校企协同、多元评价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非遗文化真正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郭恺晨.非遗保护语境下数字化展示的阐释机理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25.

[2]钟巧波.体验式对外汉语非遗文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D].浙江科技大学,2024.

[3]邹妮娜.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4]张仪慧,李峰.非遗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关联与实践路径[J].大众文艺,2025.

[5]张丽丽,仝丽娜.非遗文化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

基金项目: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2024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项目编号:YSXY20240130

基金项目: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2024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YSXY20240846

参考

余石平.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在智能安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5,37(09):67-69.

林海峰,马宇晨,蒋玲,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林火检测实验设计与实现[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5-05-30].

杨洵.人工智能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5,26(04):66-68.

欧明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3,35(2):191-193.

徐建红.计算机网络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融合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4):94-95.

作者简介

  • 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