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宛如一盏明灯,为小学作文教学指引全新方向,促使其定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不能仅狭隘地停留在雕琢学生的写作技巧层面,更需用心去深耕,着力培育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对情感的细腻抒发,助力他们将平日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千变万化的实际场景之中。在新课标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另辟蹊径,探寻契合要求的作文教学策略,已然成为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承载着推动教育进步、助力学生成长的重任。

1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剖析

1.1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在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占据较大比重。课堂上,教师往往长篇大论地讲解写作理论知识,从文体结构到语法修辞,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接收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使得写作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挫伤[1]。例如,在教授记叙文写作时,只是一味地强调六要素的运用,却不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挖掘有趣的素材将六要素生动地串联起来,小学生们难以真正理解写作的乐趣与精髓,久而久之,对写作课愈发抵触。

1.2 学生日常素材积累不足

细观当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实际状况,不难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小学生因年纪尚小,生活经历有限,平日里又未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致使他们在写作时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写作素材的短缺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阶。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之中,学生们大多没有主动积累素材的意识,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环绕在四周、本可大放异彩的精彩细节,就这么被轻易忽略,难以转化为滋养创作的养分。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变得迟钝,无法将其巧妙加工。

1.3 教学评价局限

在当前的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评价方式上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判断。教师评价往往聚焦于作文的语法正确性和字词使用,而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如构思、立意、素材选择等关键环节。这种评价模式导致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反馈,难以全面诊断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此外,由于评价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反馈机制,学生在接受评语后往往难以激发改进的动力,这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长远来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2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2.1 以“目标”为导,形成能力进阶

目标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教师的教学路径,推动教学进程的顺畅实施。习作教学,作为教学实践中的一环,其内容序列性显著,既源于基础习作的延伸主题,也基于单元读写关系的有序构建。不论是哪种序列,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学情设定合理目标,夯实习作基础,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知识。深度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备前瞻性、系统性和清晰性,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素养需求[2]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依据学习任务群和教材内容,将习作目标划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进阶型三个层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型目标注重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和经验沉淀,通过观察、分析、整理,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中,基础型目标可以是“能系统地收集和筛选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发展型目标则要求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能够得体地运用信息进行交流和表达。如在“推荐一本书”的习作任务中,发展型目标设定为“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结合书籍内容,具体阐述推荐理由”。进阶型目标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并通过文字展现创意和审美。以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为例,进阶型目标则是“能够敏锐地观察周围,积极表达个人想法,乐于沟通,擅长交流”。

2.2 读写结合与多媒体助力,创新写作教学

2.2.1 读写结合,双管齐下促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 “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的作用。一方面,选取经典课文引导学生模仿写作风格、结构或手法。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文中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漓江的水之美。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描写家乡的一处美景,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描写能力。另一方面,读完故事续写结局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如学完《坐井观天》后,要求班级学生们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经历,这既能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2.2.2 多媒体运用,拓宽素材视野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主题[3]。比如,在写关于 “春天” 的作文时,播放一段春天大自然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春天的美景,感受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范文、同龄人的佳作等,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技巧,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长处,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多媒体的运用让写作素材变得鲜活生动,使学生不再为 “无米之炊” 而发愁,能够更加自信、流畅地进行写作练习。

2.2.3 以生活为源泉,探寻语文创意写作素材

来自于生活的素材更加真实生动,可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同学们更加关注自己所熟知的人生情景和经验,以人生为素材来进行作文,可以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与感受,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可以为他们的作文带来丰富的感情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的感情。在小学高级阶段,老师们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等进行仔细的观察,把那些有意思的时刻和细节都记下来。通过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户外探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故事分享会,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触都说出来,从别人的事迹中汲取启发,并指导他们去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并想一想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与价值,从而让你的文章变得更加深刻。

以部编版五年级《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为例,在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古诗中相似的场景,进行创意写作。首先,带领学生深度剖析古诗。诗中描绘了乡村夏日里,农民们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孩子们虽年幼,却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模样,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的忙碌而温馨场景。理解诗意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乡村见闻,或是类似乡村田园氛围的生活片段。有学生分享自己回农村老家,看到爷爷在菜园里浇水、施肥,自己也跟着帮忙除草,虽然弄得满身泥土,却格外开心,这不正与诗中孩童参与农事的画面异曲同工?之后,可以顺势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的田园趣事》为题,将回忆中的场景细化。有的学生写道:“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乡间小道上,我跟着外公走向那片绿油油的菜地。外公熟练地拿着锄头翻地,我则小心翼翼地将青菜种子撒下,心里默默祈祷它们快快发芽。午后,炽热难耐,我们躲在葡萄架下,听外公讲述着过去的农耕故事,偶尔有几只小鸡跑来凑热闹,啄食着地上的麦粒,田园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生机。”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将古诗韵味与现实生活融合,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更从生活点滴里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创意写作素材,让笔下文字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4]

2.3 深挖文本内涵,纵深想象空间

在推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掘课文的深层意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开辟新的思维之路。例如,《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一部伟大的史诗,讲述了将光辉和智慧带给了人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好材料。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精确地选择文章中的重点场景,以此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在描述普罗米修斯勇敢地偷取火焰的过程时,我可以适当地提问:“如果宙斯知道普罗米修斯在做什么,他会怎么做?普罗米修斯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老师要扮演好“灵魂的指导者”的作用,用启发性的话语照亮学生的思想之灯。如果宙斯知道了自己的秘密,他会不会像暴雨来临之前的天空一样,变得更加可怕?他的话语,是不是如雷霆一般震慑人心,带着无边的怒意和威势?现在,请大家提起手中的画笔,将这个幻想中的场景,用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在纸上。”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创造者,在老师的激励下,他们大胆地打破了真实的边界,走进了自己构筑的幻想世界,最后,他们已经超出了对文本的单纯重复,将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进行了重新创造,这将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领悟,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幻想之海中尽情地飞翔,创作出一部具有高度和高度的文学作品。

2.4 以“评价”为方,激发内在驱动力

新课标强调评价在语文课程中的导向作用,明确提出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全面、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其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融合,以及日常观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新课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5]

笔者对习作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度剖析,巧妙地将其划分为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四大支柱,并创新性地构建了“读、写、改、评、展”五大环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环节都被精心细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直观的步骤。在“读”环节,教师精选范文,引导学生全方位鉴赏字词、语句、情感等多方面的亮点,使学生洞察佳作之妙。至于“写”环节,针对不同文体和主题,提供详尽的写作提纲,助学生笔下生花。在“改”环节,鼓励学生自查互查,从错别字、语病到内容逻辑,层层把关。在“评”环节,师生共同研讨,各抒己见。而“展”环节则通过班级展示墙、线上作品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及时提供精准反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体会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成就感。此外,评价体系采用多元标准,避免单一维度的局限,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意思维、语言风格等,评价方式多样,全方位诊断学生表现,洞察其思维发展、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教学提供精准指引,为学生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

经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之路,是为学生开启写作智慧之门的探索旅程。通过剖析现状、创新策略,使得教师见证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的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写作,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写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展望未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将迎来更多机遇,持续创新,不断优化,为培养学生卓越的语文素养砥砺前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就坚实的文字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蔡秀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路径[C]//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长论坛论文选(三).2024.

[3]孙智慧.新时代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J].语文天地,2024,31(12):93-96.

[4]冯文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4,(33):65-67.

[5]张玉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法的应用——以六年级语文作文习题《让生活更美好》为例[C]//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