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审计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大数据审计作为技术赋能的新型监督手段,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精准治理”的闭环机制,为破解绿色经济监管难题提供创新路径。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环境数据全流程溯源,提升审计证据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区域碳效水平与政策执行偏差。运用关联规则挖掘识别跨领域环境风险传导链,为差异化监管提供决策支持。对此,本文主要探究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与大数据审计的介入逻辑、作用机制以及实践案例分析。1 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与大数据审计的介入逻辑
1.1 绿色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其高效推进。部分地区在绿色发展政策执行中面临多重阻碍,具体表现为:在碳排放配额管理方面,部分地区未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差异,导致高耗能企业转型压力激增,而新兴绿色产业资源配置不足。例如,2024年审计署专项审计发现,某省因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数据核算标准不统一,引发补贴资金错配问题。同时,生态资源价值量化核算存在瓶颈,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核算标准,致使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有效落地。传统审计手段对碳汇量、生物多样性等复杂指标的计量精度不足,典型案例如某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因缺乏实时监测数据,上下游地区在污染治理成本分摊上长期存在争议。此外,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存在资源错配风险,技术研发投入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实验室成果转化率不足15%。例如,某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审计显示,28%的绿色技术投资项目因市场需求调研数据缺失,导致产品定位偏差,造成1.7亿元资金浪费。
1.2 大数据审计的技术特性与治理优势
大数据审计凭借其独特技术优势,展现出显著的治理效能,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数据采集层面,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技术,可实现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数据的实时全维度采集。典型案例如某环保大数据审计平台接入3000余家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信息可按分钟级更新,相较传统审计效率提升20倍,大幅增强数据时效性与全面性 。在风险预警层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可精准预判碳排放异常、生态红线突破等风险。以某省审计厅开发的“碳审计预警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深度分析电力、化工等行业能耗数据,成功识别12起潜在碳排放超标事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在协同治理层面,大数据审计通过打通环保、统计、税务等部门数据壁垒,构建绿色经济数据中心。例如某市整合23个部门环境经济数据,设立“绿色发展审计驾驶舱”,实现政策效果的多维可视化研判,显著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推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2 大数据审计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审计工作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政策落实、资源核算及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1 环境政策落实的精准化审计监督
在环境政策落实过程中,审计工作通过多维精准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合规、资金高效使用、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具体而言,政策目标合理性评估:基于区域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数据的深度分析,科学研判绿色政策目标的可行性。例如,某审计组在对北方某市“煤改气”政策审计时,通过建模分析供暖面积与气源供应数据,发现原定改造目标超出当地气源保障能力30%,及时建议调整方案,有效规避了民生风险。资金使用全程溯源:依托区块链技术对环保专项资金实施全流程追踪审查。典型案例为某流域治理项目中,大数据审计平台实时监控12.5亿元资金流向,推动构建资金“公开追踪”机制。政策效果三维评估:构建“政策投入—环境改善—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型体系。以某省光伏补贴审计为例,1亿元补贴虽带动2300人就业,但审计发现部分地区存在“重装机规模、轻实际发电量”的偏差,据此推动政策优化为“度电补贴”模式。
2.2 生态资源价值的数字化核算体系
构建生态资源价值数字化核算体系,对生态资源的精准计量与高效利用具有关键意义。具体应用体现在三方面:碳汇资源精准计量:通过融合遥感数据(如Landsat卫星影像)与地面监测数据(样地实测),构建森林碳汇动态计量模型。例如,某林业碳汇审计项目整合多源数据,结合生物量扩展因子法(BEF)与FORCCHN模型,将碳汇量核算误差控制在5%以内,显著提升了碳交易市场的数据可信度。水资源三维审计评估:建立涵盖水量、水质、水生态的核心指标体系。典型案例为某水库饮用水源地审计中,通过解译20年水质监测数据与周边产业变迁规律,运用污染负荷模型测算工业污染对水源地价值的影响系数为0.63,为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量化依据。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如InVEST、CEVAP),将生物多样性的调节功能、文化服务等转化为经济指标。例如,某湿地保护项目审计中,通过量化固碳释氧、水质净化、生态旅游等服务的年度价值,揭示其经济价值达12亿元,直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制度化建设[1]。
2.3 绿色产业发展的效能优化机制
审计工作通过精准监督与效能优化,持续赋能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审计新能源产业产能利用率时,通过分析风电、光伏等项目的实时发电数据,了解产能的利用效率水平。例如,一份新能源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地区的光伏电站因选址数据匮乏,导致年均利用小时数与行业标准相差200小时,亟需构建选址数据强制审核体系。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协同审计中,通过搭建“生产—回收—再生”全周期数据追踪系统,可破解资源错配难题。典型案例为某静脉产业园区审计发现:因缺乏跨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废纸回收企业与造纸厂的供需匹配效率仅65%;推动建立园区级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后,匹配效率跃升至92%。针对绿色技术创新效能审计,开发“研发投入—市场需求”双维度评估模型至关重要。某省科技计划审计结果显示,占比34%的绿色技术项目因无市场需求数据支撑,成果转化率未达到10%,因此需构建依托“市场需求大数据先导”的立项机制。
3 大数据审计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碳足迹审计
某审计机构联合车企与电池生产商搭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审计平台,纳入了从矿石开采至汽车报废阶段的128项数据指标,建立包含8个子模型的审计模型体系。最终审计发现,电池生产环节碳排放占整车生命周期的42%,而现行补贴政策未体现出碳足迹差异。建议调整补贴标准后,某车企通过优化电池材料使单位电池碳排放降低了18%,带动全产业链年减排35万吨。此外,还建立由审计、工信、环保等部门组成的“数据共享联盟”,实现生产、销售、报废等环节数据的即时互传,使审计效率提升了60%。
案例二:以大数据实施某经济带生态补偿审计
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经济统计等17类数据,构建某经济带生态补偿审计数据库,动态追踪11个省市生态指标,还开发了“生态补偿标准动态调适模型”,当某流域水质超标时,模型自动测算上游的补偿金额,应用后跨省流域补偿争议事件下降了75%。同时,将审计发现的23项问题转化为“某经济带生态治理数据标准”,形成“审计—标准—治理”的闭环联动机制[2]。
4 大数据审计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4.1 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审计平台体系
建立绿色经济大数据中心,需整合环境监测、产业经济等多部门数据,构建全链条数据体系,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构建国家级绿色经济数据统筹中台,实现省市数据实时接入与共享。同时,规范数据采集与治理标准,制订“绿色经济审计数据规范”,统一数据采集频率、格式及质量要求。如新能源领域要求企业实时上传能耗、排放等数据,确保完整率达95%以上。此外,开发智能数据清洗工具,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并追溯源头,如某试点地区应用后数据清洗效率提升了70%,异常数据识别准确率达到92%。
4.2 构建智能审计模型与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指数评估模型,需建立包含5个维度、32项指标的评估模型,定期发布绿色发展审计指数。某省基于此实现了对各个县的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排名。同时,建立环境风险预警矩阵,综合环境敏感性、经济影响度等因素,构建“红—黄—蓝”三级预警体系。若某区域PM2.5浓度连续72小时超过标准阈值的15%,系统可自动发出橙色预警并提供整改建议。此外,还需研发碳审计智能助手,整合碳排放因子库与行业标准数据,打造具备数据查询、核算及预警功能的辅助工具[3]。
4.3 创新跨部门协同审计机制
建立绿色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审计、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数据互通会,加强跨部门的数据沟通。如某直辖市采用这一措施实现了28个部门环境经济数据的实时交互。采用“审计+第三方”的协同模式,引入科研机构、大数据企业等第三方力量,形成了“专业审计+技术支撑”协同发展模式。如某省在污染防治审计中与高校联合构建污染扩散模型,提升了审计判断的科学性。同时,还需建立审计整改闭环机制,构建“问题识别—整改跟进—效果评定”的闭环工作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整改情况。如某省审计厅开发的整改追踪系统,使问题整改完成率从68%提升至91%[4]。
4.4 强化大数据审计的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大数据审计法律地位与数据采集权限等内容,并在审计法规修订中增设绿色审计专门条款。同时,加强审计人才培养,在审计部门建立绿色经济审计专项人才库,每年培养200名具备环境科学与大数据分析等复合型审计人才,并推动高校设立“绿色经济与大数据审计”学科。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设立绿色经济大数据审计专项研发基金,至少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智能审计模型、数据安全等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开发国产绿色审计软件,并给予税收优惠激励[5]。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审计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应用需从三个方向持续深化:一是搭建“数字孪生”审计平台,实现对绿色经济系统的虚拟复刻与预测操作;二是优化区块链赋能的审计模式体系,让绿色数据的存证可信、追溯可行;三是开展基于AI驱动的自主审计探索,实现从“事后审计”至“实时智能审计”的跨越发展。通过持续创新大数据审计的理论与方法,将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助力“双碳”目标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黄嘉伟,刘志.大数据驱动区域经济、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社会组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25,(04):85-87.
[2]赵帅,胡佩瑶. 大数据审计视角下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部财会,2023,(09):74-76.
[3]张荣刚,林尔翘.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3,(04):18-21.
[4]毕达天,黄伟鑫,王璐,等.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企协同路径[J].科学学研究,2024,42(3):594-604.
[5]杨玲,李菊强,贾美柱.绿色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基于大数据的绿色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0):310-310.
作者简介:赵梦飞(1993.8-),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审计。
参考
黄嘉伟,刘志.大数据驱动区域经济、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社会组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25,(04):85-87.
赵帅,胡佩瑶. 大数据审计视角下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部财会,2023,(09):74-76.
张荣刚,林尔翘.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3,(04):18-21.
毕达天,黄伟鑫,王璐,等.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企协同路径[J].科学学研究,2024,42(3):594-604.
杨玲,李菊强,贾美柱.绿色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基于大数据的绿色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0):310-310.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