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协同治理理论视阈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

摘要

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深入剖析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挑战,通过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旨在构建多元协同的管理主体体系,完善高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并创新协同管理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对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随着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将其引入学生管理领域,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因此,深入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协同治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公共管理领域,是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管理挑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其核心观点认为,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可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权力的有效制衡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合作机制和信任关系,共同制定决策、执行管理任务、解决问题。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增强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协同治理理论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治理模式创新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2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旨在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管理信息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三是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关注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单一方面的探讨,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优化[1]

2.3 协同治理理论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他们提出,通过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可以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2]

3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3.1 管理主体单一化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主体主要集中于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层负责制定政策,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具体执行,而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这种单一化的管理主体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同时忽视了家长、企业以及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虽然关心学生的成长,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导致学校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参与也十分有限,这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3]

3.2 管理部门协调不畅

高等职业学校通常设有多个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然而,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各部门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这不仅导致活动内容重复、资源浪费,还使得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缓慢,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从而影响管理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4]

3.3 管理方式传统落后

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学生评价方面,主要以成绩和纪律表现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管理手段上,多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尽管一些学校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功能不完善、使用不便捷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5]

4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4.1 构建多元协同管理主体体系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赋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提升综合素质。例如,学生会可以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应设立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制,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时,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使管理决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建立家长微信群、QQ 群等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动态。双方共同制定教育管理方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和环境,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和参与度[6-7]

推动校企合作: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环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学校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等信息,帮助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文化氛围。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派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学校则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引入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在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公益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公德。与行业协会合作,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4.2 建立高效的协同管理机制

明确部门职责:学校应重新梳理各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学生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避免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情况。制定详细的部门职责说明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例如,学生处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等工作。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学生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在联席会议上,各部门可以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信息,共同研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例如,通过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可以随时查阅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优化管理流程:对现有的学生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简化繁琐的手续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学生请假、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学籍管理等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去除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减少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在学生请假工作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网上申请、审批等流程,学生只需在网上提交请假申请,注明请假原因、请假时间等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即可在系统中进行审批,审批结果实时反馈给学生。同时,建立管理流程的监督机制,对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负责对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定期对管理流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各管理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企业等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奖金、奖品等。设立“优秀学生管理部门”“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家长”“校企合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定期进行评选和表彰。

同时,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部门,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先进集体评选;对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各管理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结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协同治理理论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管理主体体系、建立高效的协同管理机制以及创新协同管理方式与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实施优化策略的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人员素质,为优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有望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理念、方法和途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洪.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7 (12): 105-106.

[2]陈晓辉. 高校人才培养政策对大学生自治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王多慈.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基于公共管理视角[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31-33+43.

[4]杨家喜.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政策执行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5]蒋远喜.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06):74-76.

[6]满晓琳.教育史视角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7):120-122.

[7]谢卫朋.公共治理理论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究[J].农家参谋,2020(22):241-242.

第一作者:李薇,1994,女,云南昭通人,中级职称,管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2023年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青年马克主义培养工程在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djktzx21。

如何引用

参考

唐洪.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7 (12): 105-106.

陈晓辉. 高校人才培养政策对大学生自治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王多慈.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基于公共管理视角[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31-33+43.

杨家喜.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政策执行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蒋远喜.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06):74-76.

满晓琳.教育史视角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7):120-122.

谢卫朋.公共治理理论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究[J].农家参谋,2020(22):241-24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