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奉化布龙为例

作者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然成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活力、推动乡村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突破口。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布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与民俗传统,其保护与开发实践极具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研,能够直观感受奉化布龙在当地社区中的传承现状,记录艺人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以及传承困境;结合文献梳理,可系统追溯其历史渊源、文化脉络,从而全面剖析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奉化布龙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二者在文化认同、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 基于此,探索以 “活态传承” 为主导,构建 “文化赋能 + 产业支撑 + 社区共建” 的保护开发路径。文化赋能旨在挖掘奉化布龙的文化价值,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产业支撑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旅体验项目,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发展;社区共建则强调村民参与,让非遗保护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路径的探索,将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传承创新协同发展。

1 奉化布龙研究背景与意义

1.1政策语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保护、发展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血脉的载体,进行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九条规定,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1.2现实困境

奉化布龙作为国家级非遗,其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前,奉化布龙主要依赖师徒相传或家族传承的传统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正遭遇现代社会的强烈冲击。年轻人因布龙学习周期漫长、短期内难以获得可观收入,普遍缺乏学徒热情,导致传承人 “后继无人” 现象频发。以箍桶、水火流星等非遗项目为例,同样面临 “无徒可收” 的困境,非遗技艺濒临失传,传承链断裂危机凸显[1]。​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奉化布龙也处于起步阶段。档案库房建设尚未完善,难以对布龙制作工艺、表演影像等珍贵资料进行科学存储与系统管理;虚拟性体验技术应用不足,无法借助数字手段让更多人沉浸式感受奉化布龙的魅力,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经费短缺与政策支持不到位,更是制约奉化布龙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项目如大岙布龙,因未能找到适配的市场对接渠道,缺乏资金注入而陷入停滞状态。与成功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相比,这类非遗项目因缺乏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营模式,无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导致非遗保护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程受阻。如何破解传承困境、补足数字保护短板、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成为奉化布龙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活态传承的当务之急[2]

1.3研究价值

目前有关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尚属有限,在有关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方面的理论模型还不多。可以依托奉化布龙,进行非遗文化基因的再激活研究、非遗数字传承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形成有关乡村振兴与非遗研究的范式,填补乡村文化振兴与非遗融合的学术空白。

实验关注和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传承人缺失、技艺失传、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着力研究“非遗进校园”“传承人梯队建设”等工作,如奉化送龙、送教下基层,组建起民间舞龙队30余支,扩大布龙传承规模;结合现代技术与市场需求,开发布龙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形成"非遗+旅游"新业态。利用影像记录、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保存布龙技艺,扩大传播覆盖面。破解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奉化布龙传承着奉化人民的乡土文化和集体情感,做好布龙的保护和利用能够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开展乡村治理。非遗活态利用还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加入布龙的开发队伍,发挥“人才”与“活血”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与乡村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

2 奉化布龙的文化生态解析

2.1历史溯源

奉化布龙可以追溯到宋朝,距今800多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奉化的祭祀祈雨仪式。特色:“灵巧自如、柔中带刚、状形传神、套路繁多、节奏较快”“盘、滚、游、翻、跳”,舞龙动作技巧要求上下高度一致、协调有力,让龙活灵活现、神形兼备。传统套路有40多种,部分被定为国家体育舞龙竞赛标准套路。奉化布龙近几年频登高规格节日、盛会的舞台,如2025年春龙大巡游、国家大剧院非遗展演等,成为国际关注和世界瞩目的焦点;奉化布龙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的观赏性成为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与交流的典范;1996年,因布龙艺术而获颁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奉化布龙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6年,奉化布龙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2.2文化功能嬗变

奉化布龙是南宋时期布龙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求雨所流行的一种活动,以“敬神、请神、娱神”为主要形式,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而后奉化布龙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脱离最初的宗教含义,是综合舞蹈、武术、鼓乐元素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如通过改造“快游龙”“套头龙”等高难动作形成“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这种集观赏、竞技于一体的民间表演方式。

3 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协同机制

为破解奉化布龙传承发展困境,一系列创新实践应运而生。“送龙进基层” 活动成为激活非遗生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将布龙制作技艺和舞龙训练送进农村、校园、部队等场所,不仅打破了传统师徒传承的局限,更搭建起广泛的群众参与平台。目前已成立 30 多个民间舞龙队,创新构建 “传承人 + 基层训练模式”,传承人深入基层进行辅导训练。2024 年,2024 节舞龙走进不同村镇与幼儿园,这种零距离的互动教学,让非遗文化真正扎根基层,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基层传承的高效联动[4]。​

在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方面,奉化布龙积极拓展教育阵地。针对大中小学校开发非遗特色课程,将制龙工艺、舞龙技巧纳入教学体系,形成 “学、演、赛” 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以第三实验幼儿园为代表的传习基地,成为非遗文化启蒙的摇篮;非遗主播孵化计划则吸引年轻人加入,通过新媒体传播非遗魅力。从孩童启蒙到青年创新,“老中青少” 人才梯队的构建,让非遗传承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时代活力,真正实现了教育与传承的深度融合。​

为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受众群体,奉化布龙推出彩带龙等轻便化改良产品。这种单人可操作的布龙,兼具健身与娱乐功能,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体验舞龙乐趣,有效推动非遗从 “观赏型” 向 “参与型” 转变。​

在非遗与产业融合领域,奉化布龙积极探索 “非遗 + 旅游 + 教育” 的创新模式。精心设计 “龙飞‘奉’舞” 研学旅行路线,将舞龙表演、布龙制作体验、非遗文化讲座等内容融入其中,游客既能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又能参与动手实践,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拉动的双赢。这些举措不仅为奉化布龙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更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

4 发展路径优化建议

4.1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制度化支撑网络

为更好地传承奉化布龙这一珍贵非遗文化,成立 “奉化布龙非遗传承专项基金” 势在必行。该基金由财政局、旅游局和文化局协同管理,财政局负责统筹资金规划,旅游局与文化局共同推进经费划拨,确保资金合理分配,精准投入到奉化布龙传承的关键环节。

在资金使用上,将重点聚焦于传承人队伍建设、传习活动开展、艺术研究深化以及道具制作优化等领域。推行 “奖补” 政策,对传承人按带徒数量、新编龙舞套路创新程度进行奖励。带徒越多、创新成果越突出,奖励金越高,以此激励传承人积极投身教学,将技艺倾囊相授;对于有意愿学习布龙舞的年轻人,给予生活补助,缓解其经济压力,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传承队伍,有效缓和奉化布龙传承面临的断代危机[5]

与此同时,通过与院校、非遗组织合作,制订《奉化布龙技艺等级评价标准》,构建起 “学徒 — 匠人 — 大师” 的三级晋升制度。将这一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紧密对接,纳入地域院校民间艺术专业课程,让奉化布龙技艺学习获得系统的教育支撑,也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感。此外,针对奉化布龙的特色龙图图样、独特祭祀程序等文化资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申办非遗专利和商标,防止文化资源被恶意使用或盗用,守护好奉化布龙的文化内核与传承根基,推动这一非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4.2创新传播矩阵:打通"破圈"传播链路

在数字化浪潮与短视频传播趋势下,奉化布龙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多维度、跨平台的传播策略,打破传统传播边界,深度触达年轻受众群体。​

短视频平台成为奉化布龙传播的新阵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 “全民舞龙挑战赛”,推出 “手势舞龙”“亲子甩龙” 等简化版舞龙动作,降低参与门槛,鼓励全民参与。通过趣味性、易操作性的短视频内容,让舞龙从传统民俗活动转变为大众娱乐潮流,激发用户自主创作与分享热情,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同时,与非遗类、国潮类头部博主合作,打造 “布龙走遍城市地标” 等系列创意短视频,将奉化布龙融入现代城市景观,以新颖视角展现非遗文化的时代魅力,吸引年轻用户关注。​

在内容创作领域,奉化布龙大胆创新。推出纪实类综艺《布龙之乡的宝藏》,采用 “老艺匠 + Z 世代学艺匠” 的组合形式,以年轻学艺者的视角记录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用故事化叙事唤醒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让非遗文化更具感染力。打造 “布龙舞” 国风舞台剧,通过震撼的舞台视觉、精彩的剧情编排与精湛的舞龙表演,将奉化布龙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推向新高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数字化创新方面,奉化布龙加速布局数字 IP 生态。创作 3D 动态龙纹数字 IP,结合 NFT 技术实现数字藏品的限量发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载体;开发 AR 互动玩法,用户只需扫一扫,就能召唤 “桃花龙” 飞舞祈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趣味融合。此外,推出微信表情、输入键盘皮肤等年轻化数字小产品,将奉化布龙元素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社交场景,让非遗文化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走进年轻用户的生活,持续扩大奉化布龙数字 IP 的影响力,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

4.3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激活"非遗+"内生动力

抢救性修复传统舞龙活动场所(如棠岙村古戏台、蒋氏宗祠)以及“请龙神”“游龙祈福”等传统仪式活动,依托节气开展“龙吟棠溪”互动式实景展演,实行空间再造和仪式激活,使文化元素“落脚”于语境中。

将萧王庙街道、溪口镇列为“布龙非遗保护区”,将表演布龙、制作龙灯和竹编、交易龙灯、体验布龙表演项目、布置龙形水稻田、体验布龙技艺等项目聚集在一起,通过打造“看表演、学布龙、宿农家”的一条龙服务来营造“学看住一条龙”的产业链;并将其他村落发展成“以龙形为背景的水稻田艺术、以龙为图案设计的陶瓷产品”等以“非遗+”为主导模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形成“村民—传承人—企业”的共同利益体,鼓励村民参与到布龙队、手工艺合作社中来,依靠文旅分红、订单分红赢得经济报酬,实现“越传越富”。

结论

奉化布龙的保护实践过程引人深思,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需突破静态保护思维,通过激活文化记忆、创新表现形式、拓展应用场景,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一过程既需要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更离不开社区主体的自觉参与,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崔伟. 浙江奉化布龙艺术的社会学思考[J]. 艺术评鉴,2017(6).22-23

[2]傅珠秀. 奉化布龙[J]. 浙江档案,2006(7).4-16

[3]姜红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奉化布龙的价值与发展研究[D]. 浙江:宁波大学,2017.15-19

[4]王旻驹. 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奉化布龙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2).151-162

[5]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项目的发展思路 [J] 杨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18-19

作者简介:张婉婷(2003—)女,汉族,浙江湖州人,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项,专业为财务管理。

如何引用

参考

崔伟. 浙江奉化布龙艺术的社会学思考[J]. 艺术评鉴,2017(6).22-23

傅珠秀. 奉化布龙[J]. 浙江档案,2006(7).4-16

姜红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奉化布龙的价值与发展研究[D]. 浙江:宁波大学,2017.15-19

王旻驹. 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奉化布龙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2).151-162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项目的发展思路 [J] 杨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18-1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