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 江阴众和电力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

摘要

当前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因为该技术的渗透力比较强,可以使整体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保障产品生产精度,节省各方面资源投入量。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利用这项技术,可以使系统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优势作用,引导相关工作人员重视这项技术,其次提出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可以对相关技术人员起到辅助作用,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性能。

引言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包括较多的设备,不同设备发挥不同的功能。而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系统运维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同时可以对电网资源的配置给予优化,保障电气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效果。当前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系统转型发展。

1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1.1降低故障发生率

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网的安全隐患。运用该技术,能及早发现电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能对其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1]。当电力自动化系统发生问题的时候,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的故障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能够对其进行迅速的故障处置。

1.2节约运维成本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可以提高有关装置的工作效能,节约系统的维护费用。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用户需求为基础调整供电方案,提高电能利用率,避免在后续运维阶段投入较多的资金。

1.3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电力自动化系统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与常规工艺相比较,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建立精确的运行和运行控制计划,并进一步健全了电网运行机理[2]。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维护工作的复杂程度,并通过建立起来的人工智能模型平台,实现对各个领域的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充分共享利用电力自动化信息资源。如下图1所示,与工业用电操作相比,在常规的变电站中,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利用微型计算机的采集和硬件的设置,能够提升数字化的程度,使装置的尺寸得到了适当的减小,从而节省了整个的占地面积,保证了总体的生产效率,并且成功地实施了变电站的自我控制。

Figure 1.

2 电子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2.1数据采集和监测

在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实际应用中,采用光纤传输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的智能水平。在实践中,要重视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更加精确地控制区域和智能终端,确保各种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在具体的运行层次上,必须配备相关设备,保证安全跳闸和遥控等工作。在软件接口方面,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使之与PC、MES、ERP等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TCP/IP协议应用于系统中,可以使系统中各类软件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采用以上方法,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又能加快数据的传递,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功能。对此,应做好智能化的设置,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促进工业自动化的发展。

Figure 2.

2.2控制环节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利用微控制器,该设备的计算和逻辑判断能力比较强,例如PID控制算法,比较计算系统反馈信号和设定值,对系统参数实时调整,可以精准控制各种电气设备,使系统快速响应[3]。例如在电机控制系统中,可以利用微控制器,以电机转速和电流为基础,对电机驱动电压和电路进行快速调整,保证电机运行的稳定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广泛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有多种编程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利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程序。在PLC内部利用循环扫描方式,发挥出抗干扰作用,适用于各种恶劣的工业环境。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利用PLC技术,可以协同控制多个设备,可以利用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功能,保障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3完善程序化操作

完善程序化操作,可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效率。在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提高命令调度的精准性,在检查完毕后,可以将票据保存起来,并且确保人机接口的设计是直观的,并在最终安装上开启和关闭开关等安全装置。通过对该过程的改进,可以使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要对运行状况进行仿真,并借助运行试验的作用,保证运行的安全。该试验有助于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保证了整个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转。最终,实现产品与外部设备的有效联接,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运行的最佳化。运行结束后,对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4提高智能安装效率

在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实际应用中,采用光纤传输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的智能水平。在实践中,要重视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更加精确地控制区域和智能终端,确保各种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在具体的运行层次上,必须配备相关设备,保证安全跳闸和遥控等工作。在软件接口方面,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使之与PC、MES、ERP等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TCP/IP协议应用于系统中,可以使系统中各类软件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采用以上方法,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又能加快数据的传递,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功能。对此,应做好智能化的设置,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促进工业自动化的发展。

2.5合理利用虚端子

在测控装置和智能终端中综合利用虚端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保证数据连接效果,如下图2所示,有效利用虚端子技术,可以便捷地完成装置操作,另外,通过虚拟终端技术,还能了解到有关电路、交换机等的相关情况,起到设备的保护功能,从而达到遥控的目的。依据特定的需要,对阻档进行灵活调节,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此外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温度测量,顺利完成操作活动,实现智能化目标。

图2.sv直采和goose共口的保护设备测试方法技术

2.6利用光纤连接

在电子信息技术中利用间隔层和智能终端,有利于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便利性。光纤作为信息传输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可以提高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操作。此外在自动化操作中还需要创建端口,通过标准化处理各个接口,利用PC平台提高自动化水平,有效连接ERP系统和MES系统。实现接口标准化,可以满足用户需求,高效交换软硬件信息,保障通信质量。

2.7控制平台通信系统设计

在工业系统中现场总线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该技术可以优化系统通信效果,快速传递信息,通过实时通信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实时系统性能。系统可以向上级及时传递相关情况,并且向用户反馈结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7.1 通信协议选择

TCP/IP通讯协议以连通性为主,是一种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电子装置之间通讯和传送的通讯标准。这个协议是专门用于连接领域的,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建立一个连接,然后在实时通信完成后才能取消这个连接。在伺服器内部的接收连接应该是建立一个端口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它的稳定性[5]。TCP协议要求节点之间的IP和端口号,并以此为基础来完成数据的传送与交换。就TCP的稳定性而言,应该包括如下内容:TCP可以将数据分割,使其组成各个的数据模块,在它输出了一个分组以后,可以自动打开计时器,为确定目标端的接收状况做好准备。从另一个装置收到连线资料后,将向装置发送一个应答讯号。如果没有收到任何的信息,或是没有得到任何的信息,那么TCP就会将这一段重新发出去。此外, TCP还支持延迟应答。TCP协议也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控制,通过在节点间建立缓冲区,使得接收方可以适应一定的缓存容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主机的缓存输出。TCP有着很高的稳定度,所以它还能创建高效的信息传输信道。对于线路与电脑之间的通讯,必须要有一个协定转换器来可靠地进行通讯。

参考文献

[1]林千,姜春凯.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5,(03):226-228.

[2]徐水良.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5,42(03):296-297.

[3]王风燕.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7):190-191.

[4]马飞.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实践应用[J].电子测试,2022,36(24):130-132.

[5]阮艳.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22,36(22):137-139+61.

[6]黄建剑.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4):204-205+212.

作者简介:马浩,1990.03.01,男,汉,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电能表技术,自动化设备维护管理,生产管理

参考

林千,姜春凯.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5,(03):226-228.

徐水良.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5,42(03):296-297.

王风燕.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7):190-191.

马飞.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实践应用[J].电子测试,2022,36(24):130-132.

阮艳.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22,36(22):137-139+61.

黄建剑.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4):204-205+212.

作者简介

  • 江阴众和电力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