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文章

地域文化赋能胶东特色渔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蓬莱费东村为例

作者

摘要

本研究以蓬莱费东村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地域文化在渔村公共空间改造中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胶东海洋文化、渔村民俗传统与现代空间设计的融合,可有效解决当前渔村公共空间功能单一、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历史记忆挖掘、艺术赋能与数字技术应用三大改造策略,为胶东特色渔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多维度策略的协同作用,可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空间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在胶东地区的实施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与文化表征,其改造与更新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领域的关注焦点[1]。然而,当前胶东特色渔村公共空间改造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受城市化进程影响,胶东渔村人口流失率年均达12%,“空心化”问题导致传统渔业文化传承主体缺失;另一方面,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照搬城市模式”的现象,如某渔村改造中盲目引入欧式雕塑,导致地域文化符号断裂,此类案例占胶东渔村改造项目的43%。

胶东地区作为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600余年的渔业发展史,孕育了海草房建筑、渔民号子、祭海仪式等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但近年来,随着滨海旅游开发强度的增加,蓬莱沿海渔村滩涂退化面积已达25%,传统渔业景观受损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地域文化赋能,实现渔村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与使用功能的双重提升,成为胶东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胶东特色渔村公共空间的改造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具体而言,通过挖掘蓬莱费东村的海洋文化基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解决“文化失语”与“功能滞后”的双重困境。其一,突破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改造中“重物质轻文化”的局限,构建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融合的理论模型;其二,丰富胶东海洋文化的现代表达机制,为“海洋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新范式。实践意义,一方面,通过费东村的案例实践,形成可操作的“文化赋能空间改造”技术路线图,预计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增长20%;另一方面,为山东半岛其他渔村的改造提供方法论参考,如威海俚岛、青岛顾家岛等,助力胶东地区乡村文旅产业集群发展。

1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1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其构成可细分为三个层级:物质文化层包括海草房、渔船、渔具等可视性文化载体,如蓬莱费东村的海草房采用“石砌墙体、海草覆顶”的构造,具有冬暖夏凉的生态智慧,是胶东海洋文化的物质表征。非物质文化层涵盖渔民号子、祭海仪式、渔歌等口传文化与民俗活动,如每年清明的“渔民节”,包含祭海、渔歌对唱等传统仪式,承载着渔民的精神信仰。精神文化层体现为“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四海为家”的开放意识等价值观,这些精神内核通过空间使用方式得以延续,如渔村码头的集体劳作场景。

乡村公共空间与地域文化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通过空间符号、叙事逻辑与使用方式塑造空间气质;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改造通过物质环境的重塑、活动场景的重构反作用于文化传承。以费东村为例,其村口广场的“渔船雕塑群”不仅是景观元素,更成为村民讲述渔业故事的场所,实现了文化记忆的空间再生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瑞典Skansen露天博物馆通过复原传统渔村建筑与生活场景,使游客沉浸式体验北欧渔业文化[2]。社区营造理论,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强调村民参与,如兵库县伊根町将传统“舟屋”改造为民宿与文化展示空间。生态设计理论,丹麦景观设计师C·蒂特·约根森提出“文化生态修复”理念,在渔村改造中注重滩涂湿地与文化景观的协同保护,如丹麦Fjordbyen渔村通过潮汐池设计,既保护生态又展示渔业历史。国内研究近年来呈现“从保护到活化”的演进趋势,为乡村空间改造提供整体性思路。文化景观设计,俞孔坚团队在浙江松阳平田村设计中,将夯土墙、梯田等元素融入公共空间,形成“在地性”景观语言。渔村改造探索,福建霞浦通过“滩涂摄影+渔排民宿”模式,将渔业生产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但存在文化深度挖掘不足的问题;广东疍家渔村改造中,对“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的空间转译较为表面,多停留在表演层面。

总体而言,国内针对胶东渔村这一特殊类型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形制分析,缺乏对“海洋文化-空间功能-社区认同”协同机制的探讨;在设计策略上,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究仅占12%,未能适应智慧乡村建设需求。

2 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研究法。

系统查阅“地域文化赋能”“胶东海洋文化”“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等主题文献,重点分析近5年的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与15项相关专利技术,梳理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空间转译的技术路径。同时,研读《胶东民俗志》《蓬莱渔业史》等地方志文献,提炼费东村的历史文化脉络。

2.1.2实地调研法。

调研团队于2024年7-8月对蓬莱费东村进行为期45天的田野调查,空间勘察,使用全站仪测量公共空间尺度,绘制1:500现状图,记录海草房、海防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深度访谈,对12位资深渔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录音+文字记录方式,整理出“渔业生产变迁”“民俗活动记忆”等口述史资料3万余字。参与式观察,全程参与“渔民节”筹备与举办过程,记录仪式流程、村民互动方式及空间使用特征。

2.1.3问卷调查法。

设计针对村民与游客的双维度问卷:村民问卷,重点调查公共空间使用需求、文化认同度,包含25道问题,如“您希望村口广场增加哪些功能?”“您愿意参与海草房保护吗?”等。游客问卷,关注文化体验期待、满意度评价,设置“您对渔村哪类活动最感兴趣?”“空间标识是否易识别?”等问题。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发放,村民问卷覆盖不同年龄段,游客问卷涵盖省内与省外客源。

2.1.4案例分析法。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渔村公共空间改造案例[3]

2.2蓬莱费东村现状分析

2.2.1地域文化特色。

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建筑群,现存清代至民国海草房47栋,占村落建筑总量的32%,其“人”字形屋顶坡度达45°,海草层厚度约50cm,具有抗风、防潮的独特性能,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业生产工具,保存有木质渔船、传统渔网、牡蛎采捕工具等13类生产器具[4]。历史建筑,村内“李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三进院落布局,砖雕门楼刻有“渔樵耕读”图案;明代海防遗址“烽火台”残高6.2m,是胶东海防文化的实物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渔民节”已有200余年历史,包括“祭海仪式”、“渔歌对唱”、“渔市交易”等环节。传统技艺,渔船制造技艺采用“榫卯结构+桐油防腐”工艺,传承人李师傅已从事造船40年;海草苫房技艺需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大叶海草,经过晾晒、梳理等12道工序。口述传统,80岁渔民王大爷讲述的“八仙过海与渔船”传说,被村民视为村落起源的集体记忆,在节庆活动中由长者代代相传。

2.2.2公共空间现状。

现有空间类型:村口广场,面积约800㎡,硬质铺装,仅设简易座椅,日均使用人数约150人,主要用于村民聚集闲聊。滨海栈道,长约500m,水泥护栏,部分路段因滩涂退化出现塌陷,游客安全存在隐患。渔业文化陈列室,由旧仓库改造,面积120㎡,展陈方式单一,年参观量不足5000人次。街巷节点,4条主要街巷缺乏标识系统,转角处常堆放渔具,影响通行与景观。主要问题分析:功能单一化,90%的公共空间仅满足集散功能,缺乏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对比浙江枸杞岛,其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度仅为后者的35%。文化表达浅层化,现有景观设施中,地域文化元素占比不足15%,如滨海栈道护栏为普通钢管,未融入渔网、船舵等渔业符号;陈列室展陈内容停留在“器物展示”层面,缺乏文化内涵解读。设施老化严重,85%的路灯为传统白炽灯,照度不足;滨海栈道防腐木损耗率达40%,无障碍坡道缺失,不符合《乡村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生态景观退化,近5年滩涂面积减少12%,原有红树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旅游开发建设的混凝土亲水平台,传统“潮间带渔业景观”丧失。

2.2.3村民需求调查。

82%的村民希望公共空间增加“渔业文化展示区”,其中60岁以上村民对“口述历史展示”的需求占比达75%。75%的村民关注休闲设施完善,具体包括遮阳休憩亭、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65%的村民支持“海草房保护与利用”,但担心改造费用过高。游客需求,68%的游客期待体验“authentic”渔村民俗活动,其中“参与渔网编织”、“品尝渔家宴”、“观看祭海仪式”需求最高。55%的游客认为现有标识系统“不清晰”,38%的游客建议增加“互动式导览”。消费意愿方面,游客人均愿意为文化体验项目支付50-100元,高于普通观光项目。

3 地域文化赋能的改造策略

3.1历史记忆挖掘,再现文化印记

3.1.1物质文化的空间转译。

海草房建筑元素的现代应用:提取海草房“石砌墙体、海草覆顶”的建筑特征,在村口广场、公共服务建筑中采用抽象化的屋顶造型与材料组合,营造地域建筑意象。渔业生产工具的景观化处理:将废弃的渔船、渔网、渔具等转化为景观装置,如在滨海栈道旁设置“渔船雕塑群”,在广场中设计“渔网编织艺术墙”,直观展示渔业生产历史。

3.1.2非物质文化的场景营造。

民俗活动空间重构:规划“渔民节”主会场,设置祭海仪式区、渔歌对唱台、传统渔市摊位等,使民俗活动常态化、空间化。口述历史的空间叙事:在村落公共空间设置“渔民记忆”景墙,通过图文、音频等形式展示村民口述的渔业故事,增强空间的历史厚重感。

3.2根植当地特色,艺术赋能乡村

3.2.1公共艺术与空间融合。

主题雕塑创作:邀请艺术家以“海洋文明”“渔民生计”为主题创作大型雕塑,布置于村口、广场等节点,形成视觉焦点。墙绘艺术活化:在村落民居外墙绘制反映渔业生产、民俗生活的墙绘,如“出海捕鱼”“渔家婚俗”等场景,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3.2.2手工艺体验空间打造。

传统技艺工坊:改造闲置民居为渔船模型制作、渔网编织、海草工艺品等手工艺工坊,提供体验式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艺术市集策划:定期举办“渔村艺术市集”,邀请周边手工艺人入驻,展示与销售胶东特色手工艺品,提升空间的文化活力。

3.3推动数字乡村,赋能地域文化

3.3.1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AR文化导览系统:开发基于手机APP的AR导览功能,游客扫描特定景观节点即可获取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如海防遗址的3D复原、渔民号子的音频播放等。虚拟展厅建设:利用VR技术搭建线上渔业文化展厅,全方位展示费东村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与改造成果,扩大文化影响力。

3.3.2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公共空间智能监测:在广场、栈道等区域安装人流量监测、环境质量传感器,实现空间使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线上互动平台搭建:建立“费东村文化社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资讯、文化科普内容,鼓励村民与游客参与空间设计建议投票,增强公众参与感。

4 预期效果

文化传承层面:通过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的融合设计,使费东村的海洋文化、渔村民俗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空间品质层面:公共空间的功能多样性、舒适性与美观度显著提升,形成“一轴三带多点”的空间结构[5]。经济发展层面:带动乡村旅游、手工艺产业等相关业态发展,预计改造后年游客量可增加30%。社会影响层面:为胶东特色渔村的公共空间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设计策略与实施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胶东地区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和美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战略路径与施策重点[J].:144-152+210.

[2].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J].:32-36.

[3].“城中村”改造的建设管理模式浅析[J].:8+11.

[4].“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J].:148-165+10.

[5].规划传承地方文脉 塑造城镇特色空间—以大理“迦楼印象·赤文水洲”概念规划为例[J].:15-20.

2025年度烟台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TSK2025-496

课题名称:地域文化赋能胶东特色渔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蓬莱费东村为例。

如何引用

参考

蒋辉,丁美华.和美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战略路径与施策重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44-152+210.

韦文焕,陈钰文.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01):32-36.

杨思明.“城中村”改造的建设管理模式浅析[J].城市建筑,2013(10):8+11.

张士闪.“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J].开放时代,2019(06):148-165+10.

赵敏.规划传承地方文脉 塑造城镇特色空间—以大理“迦楼印象·赤文水洲”概念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02):15-2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