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与优化策略
摘要
本文聚焦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探讨其实践模式与优化策略。通过对辽宁乡村文化资源的梳理,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当前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模式,包括文旅融合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等。同时,指出实践中面临的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与保护、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等优化策略,旨在为辽宁乡村文化资源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乡村的灵魂和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辽宁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与优化策略,有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潜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改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为辽宁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
1.1文旅融合模式
辽宁乡村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文旅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乡村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古朴的村落建筑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例如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九门口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还保留近百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石板路和古民居。再如本溪县同江峪村依托满乡山水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内涵,以“体验满族民俗风情、观赏青山绿水”为主题,发展满族特色乡村旅游业。还有部分乡村将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集群,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盘锦市大洼区平安镇平安村将闲置民房改造,打造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民宿集群,开设朝鲜族语课堂、朝鲜族服装旅拍、辣白菜和打糕制作等体验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朝鲜族的特色民俗文化[1]。
1.2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中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有乡村将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如,辽阳市弓长岭区以木雕工艺为基础,将木雕产业延伸到工艺品雕刻、古建筑装饰雕刻、中式装饰家具、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再如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在保护传承地秧歌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新作品,将地秧歌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2]。
1.3民俗文化传承模式
辽宁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饮食文化等。有乡村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方式,保护和展示乡村民俗文化。例如,北镇市⼤市镇汤泉村⾮常重视民俗⽂化展⽰,设有“民俗⽂化⼤观园”“民俗实物展”等,展⽰当地传统民俗⽂化及⽣产⽣活实物[3]。
2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问题
2.1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层面,但当下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例如盘锦市大洼区一直深挖稻作文化、渔雁文化,打造辽河口特色文化体系,积极开展开展稻草艺术节、插秧节、开海节等活动,但如今盘锦市大洼的在⽂旅产业发展过程中,⾯临⽂化资源整合效率不⾜、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如精美的满族剪纸、独特的辽南皮影等,虽独具魅力,却因市场推广不足与创新乏力,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它们往往局限于小范围传承,缺乏与现代市场的对接,无法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此外,不同乡村的文化资源各具特色,但因缺乏统一规划与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优势,文化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被深深埋没,极大地限制了乡村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4]。
2.2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然而,辽宁乡村地区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乡村地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娱乐活动匮乏,这使得高素质人才望而却步。即便有部分人才因情怀等原因来到乡村,也往往因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本土人才长期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文化有深厚感情,但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力不从心。他们难以运用现代理念和方法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专业人才匮乏,使得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科学指导,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
2.3资金投入有限
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辽宁乡村地区资金投入有限。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涉及文物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而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乡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但受限于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影响,企业资本参与程度低[5]。
2.4宣传推广不够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许多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手段,知名度较低。在信息时代,有效的宣传推广是吸引外地游客和投资者的关键。然而,乡村地区往往缺乏专业的宣传团队和宣传资金,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宣传手段。一些乡村虽然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参与人数有限,活动的影响力不大。宣传推广的不足,使得乡村文化资源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外地游客对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了解甚少,难以产生前往的意愿;投资者也因缺乏对乡村文化产业的了解,而不敢轻易投资。
3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3.1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与保护
辽宁乡村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却因缺乏有效整合与保护,难以形成强大合力。为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普查和梳理工作刻不容缓。需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细致摸排,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建立详尽的文化资源数据库,记录资源的分布、数量、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信息,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保护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至关重要。对于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依据其保存状况和价值等级,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留。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记录口述史、拍摄制作技艺视频等方式,保存珍贵的文化记忆。同时,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此外,各地区应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协同合作。不同乡村的文化资源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区域文化资源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联合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线路,提高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效率,让辽宁乡村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2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是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当前,辽宁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为改变这一现状,需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是关键举措之一。高校和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可开设与乡村文化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乡村文化旅游管理、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等,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本土人才对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理解,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为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3.3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是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的“血液”。辽宁乡村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迫在眉睫。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用途,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例如,对古建筑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项目给予资金补贴,降低项目实施成本。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乡村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推出低息贷款、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是重要途径。通过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项目。企业和社会资本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资金实力,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模式。例如,企业可以投资建设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此外,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对乡村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利益关联。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既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又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人力支持。
3.4强化宣传推广力度
宣传推广是提升辽宁乡村文化资源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催化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宣传推广能够让乡村文化资源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推广活动是必然选择。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优势,发布乡村文化旅游的精彩瞬间、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兴趣。例如,邀请网红达人到乡村进行直播带货,推广乡村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曝光度。加强与旅行社、媒体等合作开展线下宣传推广活动同样重要。举办乡村文化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邀请旅行社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向他们介绍乡村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宣传。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将乡村文化景点纳入旅游行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注重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品牌是乡村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如乡村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大赛等,提高乡村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研究当中对辽宁省乡村振兴以及文化资源赋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通过辽宁省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辽宁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效果明显。但在发展当中也暴露出明显问题,资源开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切实制约了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未来,辽宁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改君,吕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内在耦合、现实梗阻与实施路径.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4.11.09(06)
[2]李萌.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理论探索.2024(04)
[3]严艺琳,周文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农村科学实验.2024(03)
[4]王银君.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J].现代化农业,2021 (12):51-53.
[5]鲁可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视角下村落社区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07-411.
如何引用
参考
陈改君,吕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内在耦合、现实梗阻与实施路径.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4.11.09(06)
李萌.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理论探索.2024(04)
严艺琳,周文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农村科学实验.2024(03)
王银君.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J].现代化农业,2021 (12):51-53.
鲁可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视角下村落社区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07-411.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