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剧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
摘要
评剧是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其中承载丰富文化内涵。但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迅速与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使评剧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做好评剧非遗文化的传承,应针对当前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从而探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以确保推动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引言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虽然评剧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在不断吸引观众,但在年轻群体中并不盛行,演出形式逐渐淡化。基于此,需要针对评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研究,意旨提升人民群众对评剧的认可与喜爱,使评剧在时代下迸发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
1 评剧发展现状
评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当中的一种,曾在世纪的某些时期获得广泛群众基础与艺术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评剧发展现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评剧喜爱群体逐渐减少。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发现,现阶段对评剧的关注度明显降低,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当中这一情况尤为显著。虽然在过去的辉煌时期,评剧吸引了众多观众,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与作品,但迄今为止,仅有30%人对评剧表示喜爱,而在这一群体中老年人占据绝大部分。由此可以说明,如果缺少稳定且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那么评剧的发展就会面临十分严重的考验。
其次,相关领域的宣传不足。宣传不到位也是限制评剧的发展的核心因素[1]。现如今,相关部分对于评剧的宣传力度依然不足,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宣传途径与环境,由此导致大部分人对评剧的了解不够充分,并不知道哪里可以观看表演,也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最为前沿的演出信息。由于缺乏有效传播媒介使得评剧未能触及更多潜在观众,从而影响其受欢迎程度和市场需求。
最后,传统剧目的创新层面明显匮乏。近几年,大部分演出依然聚焦在传统剧目上,全新的创作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作品相对容易让观众接受,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艺术团在新作品创作上的创新不足。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时间和资源,而当前缺乏高水平的新作使得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期待难以实现,也让演出内容保持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平台上。因此,如何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评剧的传承保护
评剧的起源地在中国北方,尤其是河北地区发展而来,主要以十分形象的表演、动人曲调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与青睐。评剧不单单承载着我国的地方文化,同时也在发展期间逐渐吸引多种艺术形式,从而转变成为相对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评剧演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责任,时刻围绕评剧艺术特点出发,确保这一形式得以传承。
2.1 以学校提升年轻受众群体
考虑到现如今的年轻群体对评剧的认识有所不足,所以应注重提升文化素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应当充分展现出合理的资源与教育优势,专业院团定期应派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设计教授专门的评剧课程,确保在课程当中能够展现出评剧的独有魅力,帮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中加强对评剧的了解 [2]。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开展名师讲座,注重学生自身参与能力的提升。而学校则需要通过与评剧艺术团体之间的合作,共同策划演出、观摩等丰富多彩的评剧活动,使得学生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评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点燃学生对评剧的热情,使学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为评剧的发展与传承贡献力量。
2.2 加大评剧文化下乡力度
随着现如今时代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评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主要形式之一,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确保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与民众文化所需。当前,虽然诸多的评剧曲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内涵,但大多在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局限,观众在欣赏期间容易产生隔阂,并不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评剧最初是诞生于北方乡村的剧种,可以说乡村才是最适合评剧生存的原生态土壤。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应当加大评剧的下乡力度,秉承“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文化理念,营造文明健康、欢乐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这样,既能对乡村振兴、树新农村文明新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以更好地维护评剧的“根据地”。
2.3 加强宣传构建品牌文化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评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应当得到不断地保护与传播。所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且构建品牌文化,以确保推动品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在音乐创腔设计上应符合时代上口易流传的唱段上进行提升。目前的评剧曲目大多在音乐上存在不足,繁琐,而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欣赏体验以及流传。因此,应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对评剧再制作与再生产,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唱腔调整,以确保戏曲唱腔音乐质量得到提升[3]。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原有的听觉体验,同时还可以让观众易懂易学从而充分的欣赏到这一独有的艺术魅力。其次,推广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更多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现代化技术上,使评剧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中,将高品质的评剧作品呈现给给更多的人,让大众更加响应评剧,提升知名度与认可度。由此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使评剧更加贴近观众。
2.4 增强创新意识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形式活泼自由,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其唱腔为板腔体,包含多种板式,如慢板、二六板等。评剧的传统剧目众多,如《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时代发展,评剧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保持活力。
创新方面首先,表演方式上需要打破以往传统界限,尝试将幕后工作带到台前,从而使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创作过程与演员的投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且还可以充分展现出互动性,使观众感受到参与感[4]。还有观点认为,是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其次,音乐配置上需要适当增加伴奏乐器,尽可能以丰富的音乐层次感使伴奏音乐更加悠扬动听。除了传统乐器的引进之外,尝试引进现代或者多元化的乐器,确保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进一步为评剧注入新活力。这不仅能提升整体表演效果,还能让观众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评剧艺术。最后,剧本创作方面,应时刻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与变化,关注人们实际生活现状与心理需求[5]。新剧本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紧随家庭教育、社会责任、城市发展等社会热点与生态题材,指导人们关注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从而通过评剧形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同时,各级评剧团体也应鼓励原创,提高编剧和导演们对社会现象及人性思考的敏锐度,从而为新一代观众提供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作品,不断吸引观众。
2.5 时代要求各院团有自己的定位
评剧艺术是我国各地区重要戏曲之一,凝聚丰富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底蕴。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各院团做好定位,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色,以确保在激烈恶的艺术竞争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首先,评剧院需要深入的挖掘地域文化,尝试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演出当中,这样即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观众在观看期间充分感受到乡土气息。如中国评剧院的《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就充分体现了北方地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其次,各个评剧团需要结合当地人民的习俗、情趣、爱好等展开演出与创作。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审美观点、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通过塑造符合本地观众需求的作品,可以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使评剧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演出中通过情境再现、现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保证演出更加生动、真实[6]。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艺术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尝试融合多媒体、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评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培养他们对这门艺术形式的兴趣与热爱。
2.6 加强基本功训练
戏曲的唱、念、做、打、戏曲的功法也是评剧的基本功是作为评剧演员应掌握的基础,只有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呈现较为出色的舞台效果,进一步提升角色的活力。
唱腔是戏曲表演的首位,在唱功上很看重气息的沉稳与绵长。要学会运用丹田气,就像深呼吸时,感觉气息下沉到腹部,唱歌时依靠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缓缓吐出。比如唱长拖腔时,全靠丹田气托着,才能让声音平稳且不断,展现出戏腔那种韵味悠长的感觉,否则声音很容易发虚或者中断[7]。共鸣腔体胸腔、鼻腔、头腔共鸣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发“嗯”音感受鼻腔共鸣,让声音在鼻腔处有嗡嗡的震动;发“呜”音时把手放胸口感受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厚实。唱高音部分试着找头腔共鸣,想象声音从眉心处出去,让声音清亮又空灵,三者结合起来,戏腔的声音层次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戏腔里常常有拖腔的部分,这是展现韵味的关键。要把音拉长的同时,让声音婉转起伏,就像写书法时的笔画转折一样自然流畅。比如唱到某个字的尾音,通过气息和喉咙的巧妙配合,让音缓缓上扬再落下,做出优美的弧线,这需要多听戏曲里的经典拖腔段落,反复模仿练习。
结语
总而言之,评剧是文化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评剧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各界相互之间共同努力,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演出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保证评剧在新时代下不断延绵。未来,应确保评剧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使评剧在当今社会焕发光彩,增强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婕.评剧唱腔配器分析——以原创评剧《木兰从军》核心唱段为例[J].明日风尚,2025,(01):140-142.
[2]周华婷.传百年评剧 谱发展新篇[N]. 滨城时报, 2024-12-28 (002).
[3]张迎芬.评剧的数字时代——数字人文视域下评剧艺术创作研究[J].云端,2024,(50):21-23.
[4]贾吉庆.要演故事,不要讲故事——由新编评剧《东垣大医》想到的[J].大舞台,2024,(04):9-10.
[5]杨南,黄雨彤.“融合”理念下评剧艺术审美表达现代性初探 以中国评剧院剧目《良宵》为例[J].中国戏剧,2024,(08):77-79.
作者简介:石福山,(1970-09-02),男,汉,北京市,大学专科,副高职称国家二级演员,从事大型戏曲演出活动工作。
如何引用
参考
李婕.评剧唱腔配器分析——以原创评剧《木兰从军》核心唱段为例[J].明日风尚,2025,(01):140-142.
周华婷.传百年评剧 谱发展新篇[N]. 滨城时报, 2024-12-28 (002).
张迎芬.评剧的数字时代——数字人文视域下评剧艺术创作研究[J].云端,2024,(50):21-23.
贾吉庆.要演故事,不要讲故事——由新编评剧《东垣大医》想到的[J].大舞台,2024,(04):9-10.
杨南,黄雨彤.“融合”理念下评剧艺术审美表达现代性初探 以中国评剧院剧目《良宵》为例[J].中国戏剧,2024,(08):77-79.
版权
未提供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