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研究性论文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实践研究

作者

  •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南一小学 , 中国
  •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小学 , 中国

摘要

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本文旨在探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实践策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引言

“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任务。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育,能够让学生感受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1.1 顺应新课标教学理论的现实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掌握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古诗词不仅具有识字教育的功能,更能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1]

1.2 贴合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有限。通过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升学习效果。小学生情感体验丰富但不够稳定,古诗词的美育能够满足他们对新颖有趣事物的需求,促进其情感认知的发展[2]

1.3 促进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目的的达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能够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拓展想象力,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实现古诗词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3]

2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形式相对传统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课和记忆为主,教学形式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降低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4]

2.2 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背诵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培养。教学往往局限于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技巧的概念传达,缺乏对诗歌美感的深入挖掘,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美育价值[5]

2.3 教学情境创设不足

美育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感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情境创设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难以感受古诗意境,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6]

4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实践策略

4.1 做好古诗词的内涵分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深入研究古诗词内涵,逐字逐句解读古诗词,分析字词含义、语法结构,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情感。查阅资料,掌握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创作意图,以便更好理解诗词内涵。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对比,或不同诗人同类题材作品对比,加深对诗词内涵理解。德育目标:挖掘诗词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如结合爱国主题诗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智育目标:通过诗词学习,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表达、思维能力,丰富知识储备。比如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能力。

体育目标:虽然古诗词与体育直接联系较少,但可通过诗词中描绘的运动场景、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健康意识。美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劳动教育目标:寻找诗词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与诗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意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词,分享观点和体会,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展诗词朗诵、书法、绘画、创作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以《七律·长征》为例。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激发爱党、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智育目标: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体育目标:引导学生从红军长征的艰苦跋涉中,认识到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美育目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审美情趣。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也是一种劳动,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逐句讲解诗词含义,介绍创作背景和诗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精神,分享自己的感受。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总结诗词内涵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2 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诵和吟唱: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朗诵和吟唱能够让学生感受其语言美和形式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在教学《咏鹅》时,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仿佛看到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角色扮演:安排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让学生扮演李白,与敬亭山展开对话,深刻体会诗人寄情于自然的复杂情感。

利用数字技术:借助数字技术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例如,“语文 + 思政课程”——《七律·长征》 :在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确立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语文教师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给学生播放与长征有关的微视频,构建体验式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长征的艰苦,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实现语文与思政的融合育人。

德育实践活动——三月雷锋月手抄报评比:在三月雷锋月里,举办手抄报评比活动。利用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轮流展示自制海报成果,同时搭配讲解内容,以及分享自我收获与感悟,最后进行评比选优,优胜者将获得学校的表彰。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价值观。

德育素材挖掘——《狼牙山五壮士》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授课时,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思考狼牙山五壮士每一个人的特点。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五壮士的特点并找出对应的语句。在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自立自强,勤奋好学,为祖国未来贡献力量。

4.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构建情境世界:结合诗文内容,构建“画面”感知、“语言”品读和“生活”体悟的情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古诗词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补充、丰富、完善古诗词中的画面。

例如,《詹天佑》 :教师以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创设情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詹天佑、工人、中外记者等角色,进行自由问答。学生通过自我探讨、交流,创造性地把握了课文和课外收集资料的思想内容,升华了课文的情感内涵,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富饶的西沙群岛》 :韦惠文老师执教该课时,通过播放西沙群岛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介绍西沙群岛,争做最美小导游,使学生在文字中领略了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有效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

4.4 开展特色活动,拓展美育途径

学校可以成立诗社,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古诗词的平台。诗社可以定期开展学诗、诵诗、赏诗、写诗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古诗的内容、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古诗词与绘画、文字相结合,实现美育与智育的融合。跨学科融合:与音乐、美术、体育、思政等学科协同,丰富语文学习的维度,拓展美育途径。如结合音乐欣赏古诗词韵律美,借助美术绘画呈现诗词意境。运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与课文相符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欣赏美。开展诗词朗诵、书法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美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独特的审美视角。

例如,戏剧表演活动:可以让学生选取如《将相和》等课文进行戏剧表演。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发挥创造力,同时在表演过程中感受语言美、人物形象美,提升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诗词文化节:学校可以举办诗词文化节,开展诗词朗诵比赛、诗词书法展览、诗词创作等活动。如学校可举办“相遇苏东坡”擂台赛,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飞花令等环节,引领学生体会东坡诗词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4.5 创新教学活动与形式

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如语文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数学教师等共同备课、研讨,将其他学科知识自然融入语文教学。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需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字表达,用美术知识进行设计,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统计等。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和情节。比如在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扮演蔺相如和廉颇,通过对话和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麻雀》一课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教师则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激励和成长。

例如,“语文 + 数学课程”教学,将三年级数学课程的“24 时计时法”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师带领学生边学习《花钟》的课文内容,边利用 24 时计时法知识绘制各种样式的钟表图案,并结合课文,将课文中出现的植物绘制在钟表图案中,标记好钟表的刻数。这种学科融合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促进知识融通,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锻炼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结论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实践策略,如做好内涵分析、多样化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和开展特色活动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价值,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田红.基于美育培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24(21):120-122.

[2]于丽."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亚太教育, 2024(12):84-86.

[3]张彩芬.践行五育并举,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好日子, 2023:16-18.

[4]施妍妍.向美而行融合共生——以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学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22(17):0059-0060.

[5]黄靓芳.浅谈审美教育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融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0).

[6]叶清芳,周文伟.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之背景知识应用策略分析[J].语文月刊,2023,(1):43-47.

参考

田红.基于美育培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24(21):120-122.

于丽."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亚太教育, 2024(12):84-86.

张彩芬.践行五育并举,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好日子, 2023:16-18.

施妍妍.向美而行融合共生——以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教学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22(17):0059-0060.

黄靓芳.浅谈审美教育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融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0).

叶清芳,周文伟.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之背景知识应用策略分析[J].语文月刊,2023,(1):43-47.

作者简介

  •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南一小学 , 中国
  •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小学 , 中国